
7月3日,黑龍江所副所長石連玉研究員、科研處處長梁利群研究員和耐鹽堿魚類育種專家徐偉研究員一行3人遠赴甘肅省景泰縣開展科技援甘工作,并向當地政府無償贈送了優質耐鹽堿魚類大鱗鲃和冷水性魚類亞東鮭苗種共計4萬尾,并以此拉開了黑龍江所在景泰縣實施科技扶貧系列援助行動的序幕。景泰縣縣委常委陳其勇、副縣長吳文化(黑龍江所掛職干部)等縣領導出席了贈送儀式。
黑龍江所本次向景泰縣贈送的大鱗鲃是2003年首次從烏茲別克斯坦引進的名貴大型經濟魚類,是最適宜景泰縣有效開發利用其大面積鹽堿水域資源的魚類優良品種。該品種歷經黑龍江所科技人員十幾年的研發選育,已能夠在鹽度10‰、堿度30mmol/L的水體中生存,并且表現出耐鹽堿、食性廣、肉質鮮美、生長速度快等優良性狀,該魚商品規格一般體重可達3~4kg,市場價位也可達到40元/公斤。大鱗鲃落戶景泰,不僅推動當地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逐步實現“以漁治堿”的戰略發展目標,而且還會大大加快當地脫貧致富的步伐。

黑龍江所專家在實地考察調研中發現,景泰縣域內尚有冷水資源可用。因此也贈送了優質冷水魚類--亞東鮭苗種萬尾。該魚是鮭科魚類中重要的商業養殖品種之一,國內僅分布在西藏亞東地區,當地稱之為“花點魚”,其體色鮮艷美麗、肉質鮮美、無肌間刺。目前,黑龍江所在該魚的研究方面已建立起包括人工繁育、苗種馴化和成魚養殖等完備的成套技術。通過養殖亞東鮭,可進一步開發該縣的冷水資源,改變水產養殖結構,以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據了解,黑龍江所為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農業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的部署要求,于今年6月派出專家團隊到甘肅省景泰縣調研,實地考察景泰縣境內的鹽堿水域和冷水資源。同月,景泰縣派出考察組到黑龍江所,先后赴渤海冷水性魚試驗站和呼蘭水產試驗場,考察了溫水性魚類、耐鹽堿魚類和冷水性魚類的種質資源保護、遺傳育種和養殖技術推廣工作,并與黑龍江所簽訂了《漁業科技戰略合作協議》。黑龍江所承諾首期向景泰縣贈送大鱗鲃苗種3萬尾,亞東鮭1萬尾,隨后還將陸續引送雅羅魚、卡拉白魚等優良耐鹽堿魚類,鱘魚、鮭鱒魚等名優冷水性魚類養殖品種及配套技術,為景泰縣漁業整體推進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
本次活動是落實雙方簽訂的《漁業科技戰略合作協議》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協議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的一個標志。贈送儀式結束后,石連玉副所長一行實地考察了景泰縣的漁業發展狀況。雙方還就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現代鹽堿漁業、幫助景泰縣培養水產養殖、漁業管理等各類專業型技術人才等細節工作進行了商討,對下一步具體工作的落實進行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