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1835)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動物,2010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目錄列為極危物種,享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目前每年到達葛洲壩產卵場的繁殖群體數量已不足100尾,種群現狀令人堪憂。關于中華鱘在海洋中的分布,一直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最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廈門海域放流中華鱘的遷移和分布》揭示了人工放流中華鱘在海區的空間分布特征。

圖1 中華鱘在海區的空間分布
該論文在2016年第3期《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中出版,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研究員擔任通訊作者撰寫。研究者通過常規標志回捕和衛星遙測相結合的手段,獲得了中華鱘在海區的分布和遷移特征,包括分布的地理范圍、棲息水域特征、遷移路線和速度等重要數據。
研究者在廈門九龍江口共標志放流了258尾4~12 齡中華鱘(全長142~210 cm),其中部分個體使用了彈出式衛星檔案標志(MK 10-PAT)。結果發現,中華鱘分布位點主要位于中國沿海大陸架水域,集中分布位點為廈門至舟山群島之間的近海區,主要包括舟山群島、泉州和溫州附近海域。除3尾個體離岸距離為350 km、41 km和29 km外,其余個體與海岸線距離均在15 km范圍內;從分布緯度來看,向南遷移的緯度范圍為1.366°,到達南海海域,向北最遠遷移的緯度范圍為14.539°,到達朝鮮東部海域,緯度跨度為15.905°,單尾個體沿大陸架的最遠直線遷移距離達到了2205 km。
總體來看,中華鱘在海洋的較大分布范圍有利于物種生存和保護。就影響中華鱘分布的因素來看,作者認為水溫可能是中華鱘的海區遷移和分布的最主要驅動因子和限制因子,而鹽度和水深是中華鱘距離海岸線分布的限制因子,餌料豐度則影響了中華鱘具體的遷移和分布位點,中華鱘集中分布的3個區域的餌料資源相對較為豐富。
該研究結果有助于掌握中華鱘在海洋的分布邊界和重要分布區,了解中華鱘長江群體對海洋環境(如鹽度、溫度和水深等)的適應能力,評估不同的增殖放流策略,為海區中華鱘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對于中華鱘物種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研究得到了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批準號:201501001)、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批準號:FH02_1213)、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批準號:201203086)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51379218,31202003)資助。
更多詳情請閱原文:
王成友,杜浩,劉猛,危起偉,張輝,吳金明,劉志剛,沈麗,廈門海域放流中華鱘的遷移和分布.中國科學: 生命科學,2016,46卷,3期,294-303頁
http://219.238.6.215/publisher/scp/journal/SSV/46/3/10.1360/N052015-00211
(來源:長江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