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調控、餌料投喂……2月10日,在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魚庫里,覃東立弓著身子站在魚缸前,眼睛緊盯著水里,不放過小龍蝦的任何細微動作。他手中的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觀察數據,專注的神情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魚缸里的小龍蝦。
小龍蝦,這一風靡全國餐桌的美食,已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小龍蝦消費市場的火爆加速了產業的快速發展。在黑龍江這樣的寒地,養殖小龍蝦卻面臨諸多挑戰。黑龍江冬季漫長寒冷,冰下水溫極低,小龍蝦難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和繁衍。不過,黑龍江豐富的水資源和廣闊的稻田資源,為小龍蝦養殖提供了潛在的發展空間。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機遇,成功解決了寒地養殖小龍蝦的難題。從南方繁殖、北方培育,到稻田綜合養殖,從實驗室的小規模試驗到大規模推廣,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科研人員憑借智慧和汗水,為黑龍江的水產養殖帶來了新希望。

從好奇到深耕,科研之路不易
“我出生在湖北,湖北是小龍蝦生產第一大省,我從小就對小龍蝦感興趣。”出生于湖北的覃東立,從小就對身披“鎧甲”的小龍蝦充滿興趣。覃東立現任農業農村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副主任兼質量負責人。回想起寒地小龍蝦的研究過程,他對記者表示:“實屬不容易!”
2016年,覃東立在參與黑龍江省的稻漁生產調研時,看到種植戶正在往稻田里投放小龍蝦,他感到驚奇。詢問苗種來源時,養殖戶告訴他,苗種是從南方發過來的。當時,覃東立的關注點主要在水產品質量安全上,并未過多思考小龍蝦產業的發展潛力。
2020年,覃東立與寒地小龍蝦結緣。當時,他參加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考察中,他帶領專家團隊走訪黑龍江省的示范點,一位農戶的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引起了全國蝦蟹體系崗位科學家唐建清的濃厚興趣。交流中得知,養殖戶的苗種自繁自育,供不應求但成本過高。唐建清提出,將南方“抱仔苗”拿到北方培育以降低成本的想法,這一提議在覃東立心中種下了研究寒地小龍蝦的種子。
經過兩年深入研究,覃東立發現小龍蝦產業在我國存在地域和季節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而東北三省發展小龍蝦養殖具有錯峰銷售的優勢,但苗種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2022年冬天,覃東立決定開啟試驗。他在沒有課題和經費的情況下,得到了唐建清和江蘇養殖戶的支持,1萬尾“抱仔苗”跨越千里抵達東北。
“實驗是在車間的一個倉庫里利用6個魚缸進行的,當時沒有上下水,實驗材料又太珍貴了,團隊成員生怕有什么閃失,就來來回回端水,雙臂累到抬不起來,才把魚缸刷干凈并注滿水。”覃東立告訴記者,他至今記得,蝦苗半夜才到,大家從深夜忙到天光大亮。之后的兩個星期,大家輪流守在魚缸前,時刻觀察著小龍蝦的一舉一動,解決小龍蝦“開口吃飯”問題、監測水質變化、保障蝦苗活躍度……1個月后他們獲得了首個“答案”,“抱仔苗”成活率達90%以上,30多天小龍蝦苗種體重增長了100多倍。2023年,在單位的支持下,覃東立正式開啟了小龍蝦相關研究。

創新突破,助力產業起飛
覃東立團隊的研究雖然起步并不算早,但憑借對南北差異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針對東北苗種運輸難題,他們發現小規格苗種運輸后成活率高,便開發了“接力養殖”模式,大大提高了養殖成活率。在稻蝦綜合種養方面,針對南方稻蝦輪作和東北稻蝦共作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并轉化成果,實現了寒地小龍蝦、南方小龍蝦在殼硬度、口感上的差異,對提升寒地小龍蝦品質大有幫助。
覃東立團隊創建了寒地小龍蝦苗種培育的“南繁北育”模式:在長江中下游繁殖,在東北培育幼苗,成本降低,苗種供應也更加充足,此外,該團隊還構建了寒地小龍蝦稻田綜合種養、池塘養殖“南北接力”模式。其中,寒地小龍蝦稻田綜合種養“南北接力”模式,因成本低、供應足、運輸方便、成活率高、經濟效益明顯,被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選為稻漁綜合種養的新型模式和典型案例。

克服困難,幫養殖戶解決問題
“你給我的苗這么小,能養大嗎?大苗比小苗好養活吧”“你讓我自己在室外池塘培育,多麻煩啊”……覃東立告訴記者,新養殖模式推廣初期,養殖戶們有很多顧慮。團隊用成功案例帶動大家,為每一位養殖戶提供科學養殖方案,并不斷舉辦培訓班,幫助大家解決問題。
根據科研成果,團隊研發出了優質飼料,增加維生素、礦物質等成分,提高了小龍蝦的品質和產量。
“稻蝦共作是‘稻田養蝦,蝦養稻’,兩種生物是互利共生的關系。”覃東立表示,小龍蝦能為水稻松土、施肥、除蟲、除草,而稻田則為小龍蝦提供遮陰、避害和食物。團隊認為,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稻蝦共作這種可持續發展模式,讓農業生態系統更加健康、穩定。
未來展望,打造全鏈條產業
目前,我國小龍蝦產業規模龐大,但地域和季節分布不均衡。長江中下游產量占全國90%以上,集中在3月至6月上市,8月至次年2月又供不應求。在東北、海南、廣西等地發展養殖,錯峰上市,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東北資源豐富,發展潛力最大。“電商和直播帶貨為小龍蝦產業帶來了新機遇,拓寬了銷售渠道,提升了品牌影響力,推動了產業升級。”覃東立告訴記者,未來,他們的寒地小龍蝦研究將集中在新品種選育、養殖技術創新、綠色可持續發展,以及食品加工和電商銷售等領域。覃東立團隊接下來將優化東北三省的養殖模式,根據不同積溫帶細化“南北接力”模式,解決稻蝦共作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并總結出地方標準,此外,該團隊還將研究小龍蝦的保鮮和包裝技術,延長保質期、保持口感。
“打造全鏈條寒地小龍蝦產業集群的進程已經開始,目前重點在苗種培育和健康養殖上。”覃東立表示,預計3至5年內,東北三省寒地小龍蝦產量將突破萬噸,形成產地市場體系,打造地理標志產品和網上交易平臺。“相信在科研的推動下,寒地小龍蝦產業必將在全國市場闖出一片天!”
哈爾濱日報記者 畢博
轉自哈爾濱新聞網(https://www.my399.com/p/4167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