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保護對策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來源:長江水產研究所) 2014年10月17日,為保護長江中華鱘自然種群,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在武漢召開會議,對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情況、現有資源狀況及保護對策等進行了研討。
會議由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韓旭副主任主持,中國科學院曹文宣院士出席會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科技環保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管理司、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湖北省水產局、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單位的有關專家和領導參加會議。
2013年,長江所等4家科研單位在長江葛洲壩下游均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的跡象。為進一步核實情況,2014年8月10日至9月5日,長江所在宜昌至上海長江口的江段開展了長江中下游魚類資源專項調查,未發現2013年繁殖的中華鱘幼魚。這是葛洲壩截流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表明中華鱘自然種群生存正面臨嚴重危機,保護中華鱘刻不容緩。 會上,長江所危起偉研究員匯報了確認中華鱘自然繁殖中斷調查工作相關情況,梳理了近30多年來長江中華鱘自然種群及其棲息地衰減過程,對自然繁殖中斷原因進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保護中華鱘的建議。與會專家對中華鱘自然繁殖中斷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梯級水電站等涉水工程、長江航運、水溫變化、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長江水域生態環境,中華鱘生存條件嚴重惡化。在保護對策方面,與會專家從水庫聯合調度、禁漁措施管理、產卵場及棲息地的修復重建等方面進行了研討,認為做好生態保護是挽救中華鱘自然種群的唯一對策;建議構建相關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的協調聯動機制,開展漁政執法和科學研究相結合,共同做好中華鱘保護工作。
此次會議是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成立后首次召開的流域性工作會議,將對推動中華鱘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