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gyqiw"><s id="gyqiw"></s></strike>
    <strike id="gyqiw"><s id="gyqiw"></s></strike>
    <ul id="gyqiw"></ul>

    鮭鱒魚產業:扎根青海放異彩

    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的深水網箱和全自動宰殺加工生產線。

    加冰裝箱。

    網箱捕撈。本報記者 羅連軍 攝

      從引進一種魚,到形成一個產業;從小型方形網箱,到智能化數字管理大型網箱;從龍頭企業帶動,到形成龍羊峽至蘇只水庫網箱養殖產業帶;從技術空白,到國內最大的鮭鱒魚網箱養殖生產基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青海高原引進鮭鱒魚,便在天然潔凈無污染的水域迅猛發展,實現了優質品種與優良水質條件的有機融合。

      2008年,全省高起點入手、高標準投入網箱養殖,在十多年時間里鮭鱒魚養殖突飛猛進,形成了青海農牧業“錢”景廣闊的新興朝陽產業,并成為我省農牧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沿黃漁(農)民重要的增收渠道。

      特別在“一優兩高”戰略布局下,我省將生態保護理念和科學技術推廣貫穿始終。十年間,作為冷水魚的鮭鱒魚養殖在青海得到不斷發展壯大,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養殖基地,其養殖規模、技術和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發展為一大綠色產業,與青海的牦牛、藏羊、青稞、枸杞等優勢特色產業并舉,成為市場上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青字號”品牌,得到了國內外市場的認可。

      “白手起家”,一路走來步履堅實

      說起冷水魚,主要包括冷水性的鮭鱒魚、亞冷水性的鱘魚以及裂腹魚等。特別是鮭鱒魚,與鯉科魚和羅非魚同屬于世界三大主養品種,在我國已有50余年的歷史,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青海,卻是一片空白。

      “鮭鱒魚完全是一個舶來品。1985年8月,我省從甘肅省瑪曲縣虹鱒魚養殖場首次引進虹鱒魚在海晏縣哈達木泉試養成功。從此,在青海水產養殖的歷史上有了冷水魚養殖的足跡,使青海水產從溫水性鯉科魚類試驗、示范養殖,逐步向冷水性名貴經濟魚類、大水面增養殖發展。”

      省漁業環境檢測站副站長王國杰介紹,1989年,在聯合國糧農組織“青海漁業發展”援助項目資助下,我省從歐洲引進虹鱒魚集約化養殖技術和工廠化育苗技術,并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水庫建起了全省首座虹鱒魚工廠化繁育車間,年繁育規模達到100萬尾。

      “當時,我們住在工棚里,生著火爐,每天早晨起來,眉毛上都結著冰霜。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最大的難題是沒有虹鱒魚繁育的借鑒經驗、更沒有相關技術指導,一切試驗在摸索中展開。”

      曾參與項目試驗的王國杰說:“第二年,進口的魚苗飼料出現了結塊變質,全部報廢,加上對冷水魚認知較少,魚卵孵化碰到了許多困難。之后我們土洋法結合,解決了幼苗配料和魚苗運輸大量死亡等問題。一年下來,魚卵孵化成活率達到70%。”

      此時的青海,通過“青海漁業發展”援助項目,對虹鱒魚的養殖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經驗,儲備了一批養殖科研人才,并為青海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地水域養殖的魚種,還為青海找到了一條漁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據青海省志記載,1991年,我省在龍羊峽水庫建立虹鱒魚網箱養殖基地,并取得折合畝產75.78噸的虹鱒魚網箱養殖的全國紀錄。1995年,青海養殖的虹鱒魚取得綠色食品認證,成為我省第一個綠色水產品。1996年,虹鱒魚種繁育解決了自給向省外輸出魚卵,同時向省外輸出魚片、冰鮮魚類5噸,產值達到30萬元。

      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許海撫認為:“此時,我省虹鱒魚開發初步形成了集苗種繁育、飼料生產、網箱養殖、魚品加工、保鮮貯運、包裝運輸、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龍羊峽水庫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產品最集中的虹鱒魚網箱養殖基地。”

      1999年,青海虹鱒魚技術開發服務公司與尖扎縣農牧局合作,成立李家峽虹鱒魚養殖股份公司,繼續開展虹鱒魚網箱養殖,到2005年,年產虹鱒魚達20萬噸。此后,在黃河干流梯級電站水庫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網箱養殖迅速興起,開啟我省冷水魚養殖業持續發展和漁(牧)民增收的新途徑。

      科技引領,始終與國際先進技術同步

      7月的龍羊峽水庫,碧波萬頃、風景如畫,一排排整齊成組的圓形網箱分布在庫區水面上。在清晨的太陽下,一艘快艇載著自動化投餌器穿梭于周長160米的網箱之間。

      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生產部長羅占元將記者引到自動旋轉投餌的網箱前。“這是我們引進的挪威自動投餌平臺,投喂器勻速旋轉,將餌料均勻撒向整個網箱,可防止魚爭食擦傷。這個平臺可根據網箱大小,魚的大小和魚的攝入量自行設置,一分鐘投喂10公斤,時間到了就會自動停止。”

      2008年進入公司的羅占元,一直從事水上養殖工作,經歷了人工到機械化的轉變。“以前運料、出魚、投餌都是人工操作,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效率低。特別是人工投餌時,一人一天最多投8個周長25米的網箱。用上自動投餌平臺后,周長160米的網箱2個人一天就能喂20個。”

      “2014年,我們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配套有深水網箱智能化控制監測系統、自動化投喂系統的全自動、抗風浪網箱。2015年,又引進挪威全自動宰殺加工生產線。并對接國際,成為中國唯一獲準出口三文魚的企業,產品開始出口歐洲市場。”

      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旭介紹,近年來,龍羊峽庫區養殖技術始終與國際先進技術同步,2016年公司又投資2.5億元,建成集展示體驗、科研實驗、教育培訓、產品加工等功能區于一體,年產2萬噸的鮭鱒魚科技園。2017年,公司自主設計、研發智能投喂艇,實現了全自動投喂、水質數據及投喂數據的實時傳輸。

      與國際先進技術同步更新,讓青海的鮭鱒魚養殖技術和裝備始終領先全國。自引入鮭鱒魚,從引種、培育到生產養殖,我省開展了眾多科學研究,除有優勢的自然條件外,鮭鱒魚之所以扎根青海,更重要的是沿黃生產養殖者按照漁業部門制定的制度管理和要求進行布局、標準生產,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產養殖秩序。同時,我省養殖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技術難題攻堅,使科技成果融入現代化養殖生產中,一些困擾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

      近年來,青海降水偏多,盛夏的黃河上游出現較重汛情,洪水頻發。“往年龍羊峽泄洪,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惡夢。一泄洪,水中的溶氧量會增加,最高時達到200%,水中氣體飽和后會升到水體表面進行釋放,此時魚就會得氣泡病,因阻礙血液循環而死亡。”

      拉西瓦水庫養殖虹鱒魚的青海凱特威德生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仁強說:“今年我們不怕了,自今年龍羊峽水庫開閘泄洪以來,我們的魚一條都沒死。其實方法很簡單,將網箱加蓋沉入水底問題就解決了。多年來,我們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攜手,列出了很多實踐中碰到的技術難題進行攻關。通過試驗我們了解了氣泡病形成的原因,問題就變簡單了,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科學養殖技術實現了新突破。”

      綠色前行,高起點打造特色產業

      “2008年,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從國外引進魚卵、網箱開始規模養殖,鮭鱒魚養殖正式走上持續發展軌道。同時,我省沿黃水庫以民營企業家和群眾養殖為主體的虹鱒魚網箱養殖也迅速興起,并且每年以成倍的速度開始增長。”

      省漁業環境檢測站站長張保太說,黃河青海段有大中型水電站11座,形成了75萬畝(5萬公頃)的水面,可供養殖的面積達57.4萬畝(3.83萬公頃)。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和裝備的提升,至2019年,全省沿黃水庫網箱養殖場發展到27家,網箱養殖面積達32萬平方米,鮭鱒魚產量達到1.52萬噸,產值增升到8.36億元。

      十多年間,我省鮭鱒魚養殖從小型方形網箱到智能化大型網箱,從人工定時投喂到自動化控制投餌,從不收集殘餌糞便到半自動化收集等,鮭鱒魚養殖從弱小到強大,從小規模到形成產業,一路走來,才形成了今天占據全國鮭鱒魚網箱養殖產量的30%以上,良種率達到95%的良好勢頭。

      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漁業主管部門對鮭鱒魚產業確定的清晰思路和打造高端產品的發展理念。高起點入手,高門檻準入,將生態保護與科技創新貫穿始終,加上對水域生態安全、疫病防治安全、生物管理安全、水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安全的嚴格監管,更重要的是養殖生產者能夠領會政策、落實政策、遵守政策,才有了今天蓬勃發展的局面。

      “最好的水域,產出最高端的產品,必須實施最嚴格的管理。”許海撫介紹,自2008年鮭鱒魚養殖重啟之時,青海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對該產業就有了明確定位,即“樹立一個理念,堅持一條道路,追求一個目標,打造一個品牌,主推三項技術,建立四個體系,實行最嚴格的養殖三原則。”

      從生產“優質、高檔、品牌水產品”,打造三倍體虹鱒、白鮭區域共同品牌,主推現代化大型網箱養殖裝備技術、工廠化循環水制種育種技術、生物安全管理技術,到實行最嚴格的養殖容量控制、最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嚴格的水產品質量監管,使鮭鱒魚產業從養殖重啟之日起,就賦予了“現代化、國際化、高科技、可持續”的產業發展定位。

      在遵循“三條最嚴格”的生產管理原則下,2018年我省農牧業科技創新冷水養殖產業技術轉化研發與水生生物保護平臺成立,在水生生態保護、苗種培育、營養調控和餌料研發、疫病防控、魚品加工等方面,通過技術引進、熟化和聯合攻關,養殖技術更是日新月異。

      2018年,青海“三文魚”產業聯盟成立,全省冷水魚養殖產業依托“互聯網+”,推進“八個統一”,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聯合體,構筑起了長久穩定的“服務+合作”的產業聯盟架構,通過整合產業、打造品牌,拉開了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序幕。

      目前,我省疫病、水產品質量監測和水域質量監測工作已覆蓋所有冷水魚養殖企業和水域,全省共設立固定監測網點50個,監測疫病13種,監測水質指標17項,監測藥殘品種達7種。所有苗種繁育場完成了循環水養殖改造,60%的養殖網箱加裝了糞便、殘餌收集系統,實現了污水、污物的統一集中處理。自動投餌機、水質在線監測設備配套達到50%以上。

      許海撫介紹,自2014年開展冷水魚產地獸藥殘留監測工作以來,我省鮭鱒魚連續七年藥殘監測為“零檢出”。水霉病、爛鰓病等細菌病和小瓜蟲、三代蟲等寄生蟲病均處于低發生、零散發生的狀態。自2007年以來,黃河干流青海段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以上,水質優良率均為100%。2019年全省對黃河沿線全部27家冷水魚養殖場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和備案。其中24家獲得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稱號,22家通過綠色食品資格認證。

      2020年,隨著我省重大科技專項“高原冷水魚養殖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項目集裝箱式養殖試驗正式啟動,將重點解決冷水魚養殖水、種、餌、病及加工五大環節的主要關鍵技術,進一步構建更加完善的青海現代漁業技術體系。特別是今年7月,我省開啟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新模式,實現了冷水魚產品“簽證出廠”“帶證流通”“有證上市”。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玉虎說,通過科技創新和制訂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就是要優化漁業養殖空間布局、加快養殖方式轉變、推進養殖尾水及廢棄物治理、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起青海冷水魚養殖產業生態“藍色糧倉”,使“青字號”品牌更加響亮,從而助力沿黃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国产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久久国产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99热在线精品免费全部my|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龙口护士门在线观看| 精品毛片乱码1区2区3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旧版|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 国产在vr视频精品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久久精品三级视频|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