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就“中國漁政亮劍2022”系列專項執法行動、長江十年禁漁階段性成效有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
主要內容:
2023年2月28日(周二)上午10時,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漁政亮劍2022”系列專項執法行動、長江十年禁漁階段性成效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出席嘉賓:
劉新中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
馬 毅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
江開勇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
衣艷榮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劉均勇 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
時 間:
2023年02月28日
地 點:全國農業展覽館
[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劉均勇]: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今天發布會的主題是介紹“中國漁政亮劍2022”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和長江十年禁漁階段性成效有關情況,我們邀請到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先生,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先生,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江開勇先生,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衣艷榮先生為我們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的提問。
首先,請劉新中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 劉新中]: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好!為進一步規范漁業生產活動,強化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農業農村部連續第六年組織各地漁業漁政主管部門和漁政執法機構開展了“中國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下面,我向大家通報“亮劍2022”主要情況。
“亮劍2022”由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海洋伏季休漁、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和規范利用、涉漁船舶審批修造檢驗監管、黃河等內陸重點水域禁漁、水產養殖用投入品規范使用、涉外漁業監管、打擊電魚行為、漁業安全生產監管等十個專項執法行動組成。一年來,各級漁業漁政主管部門和漁政執法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按照農業農村部的統一安排,著力執法攻堅,重拳打非治違,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漁政執法力度持續加大。延續了最嚴執法的強勁勢頭,保持了嚴打重罰的高壓態勢。力量投入持續增加,全年累計出動執法人員280.5萬人次、車輛63.8萬輛次、船艇26萬艘次,同比分別上升16.4%、26.5%和15.7%。辦案強度大幅提升,檢查漁船、漁港碼頭、市場、船舶網具修造廠點118.1萬個(艘)次,水上巡查570.8萬海里、陸上巡查1309.0萬公里,同比分別上升21.5%、30.9%和26.9%;查處違法違規案件5.2萬件,其中移送司法處理案件5096件,行刑銜接明顯加強。打擊效果更為凸顯,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1.9萬艘、“絕戶網”80.2萬張頂,組織開展集中拆解銷毀活動6400場次,形成了強大震懾;收繳電魚器具7253臺套,大范圍、群體性電魚行為基本杜絕,散發性電魚行為大幅減少。
二是部門聯動執法機制有效構建。深化與公安、市場監管、海警等部門的協作配合,推動情報信息共享、重大案件會商、執法力量統籌。會同公安、市場監管部門開展長江流域禁捕專項執法,會同公安共同開展黃河禁漁專項執法,聯合公安、海警部署開展伏季休漁專項執法,部門聯勤聯動不斷強化、執法協作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聯合執法行動中,各地基層執法機構勇于擔當、敢于斗爭、積極作為。我們會同公安、海警部門,對2022年漁業執法系列專項行動工作突出的172個集體和285個個人進行了通報表揚。充分發揮七部門涉漁船舶審批修造檢驗監管工作機制作用,強化涉漁船舶源頭管理。
三是漁政執法能力不斷提升。大力加強人員培訓,強化對地方執法辦案業務指導,舉辦了兩期漁政執法骨干人員能力提升活動,近4萬人次線上學習。加快提升辦案技能,組織開展2022年度全國漁政執法案卷評查,對85卷優秀案卷進行通報,進一步提高了各地辦案質量。扎實推進裝備現代化,落實漁政執法裝備配備標準,編制執法裝備建設項目建議,推動新技術、新裝備、新手段應用。
四是漁政執法宣傳氛圍濃厚熱烈。組織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執法宣傳,累計印發各類宣傳材料1083萬份,受理群眾舉報8419起,發布黃河禁漁、伏季休漁典型案例20個,向不法分子發出嚴打高壓的強烈信號,向社會傳遞漁政執法正能量。在這里,也要向廣大媒體表示感謝,感謝你們對我們漁政執法工作的大力支持。
“亮劍2022”執法過程中,各地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案件,嚴厲處罰了一批違法人員,有效維護了漁民的合法權益和漁業生產秩序。為進一步強化警示教育,提升法律震懾,我們篩選出“粵某漁30058”等船違反禁漁期規定非法捕撈、收購、轉載漁獲物案等大案要案,以中國漁政亮劍執法十大典型案例形式公布,已發給在座記者朋友,請廣大媒體予以關注。謝謝大家。
[劉均勇]:
謝謝劉新中先生的介紹,下面請馬毅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農業農村部長江辦主任馬毅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 馬毅]: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對長江十年禁漁和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2022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實施的第二年,農業農村部積極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同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暨長江禁捕工作協調機制成員單位和沿江省、直轄市,扎實推進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基本實現應幫盡幫、應保盡保;加強禁漁執法監管,禁捕秩序總體穩定;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所提升,十年禁漁成效初步顯現。下面,我向大家通報長江十年禁漁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成效的第一個方面,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基本到位。截至2022年末,中央和地方累計落實補償補助資金269.98億元,有力保障了禁捕退捕資金需求。16萬多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需求的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實現應幫盡幫,22萬多名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漁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已有4.4萬多名退捕漁民領取養老金。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成果持續鞏固。
成效的第二個方面,體現在重點水域禁捕秩序總體穩定。2022年,我部會同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深入開展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和市場銷售非法捕撈漁獲物專項整治行動,加大暗查暗訪力度,共組織開展流域性聯合巡航督查行動7次。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月均出動執法人員14.4萬人次、執法船艇1.1萬艘次,共查辦非法捕撈等涉漁行政案件18525起,查獲涉案人員20543人,查獲涉案船舶1743艘,清理涉漁“三無”船舶4565艘,清理違規網具18.4萬張(頂)。在高壓嚴打態勢下,禁捕秩序總體平穩。
成效的第三個方面,體現在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長江十年禁漁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恢復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禁漁實施以來,各項保護措施協同推進,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均呈現恢復向好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長江江豚數量有所回升。根據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的2022年全流域長江江豚科學考察,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其中,長江干流約595頭、鄱陽湖約492頭、洞庭湖約162頭。與2017年1012頭相比,5年數量增加23.42%,年均增長率為4.3%。一些媒體同志可能注意到,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江豚科考是2006年第一次開始,當時普查數量1800頭,第二次是2012年,數量是1045頭,第三次是2017年,數量是1012頭,這次比2017年增長了23.42%,這個曲線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止跌回升。
二是魚類種類和資源量逐步提升。2022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魚類193種,比2020年的168種增加了25種。重點水域資源量也有大幅度提升,在種類上增加了,在數量上增加了。
三是區域代表物種資源恢復比較好。長江上游的特有魚類,中游的四大家魚,下游的刀魚,學名叫“刀鱭”,這些數量都有明顯的增長。我剛才講的增長的這些數,我們每年都會定期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公報,在公報上面都有非常詳細的數字。
四是部分物種分布區域明顯擴大。長江刀魚能夠溯河洄游到歷史上最遠的水域洞庭湖,多年我們未見的鳤魚,在長江中游及洞庭湖出現頻率也增加了,長江江豚的活動范圍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總的來看,禁漁實施以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所提升。但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總體偏低、珍稀物種瀕危狀況嚴峻、外來物種種類較多、水系連通性和水生生物生境狀況較差等方面現狀尚未根本性改善,仍需要堅定不移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統籌開展系統性保護。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劉均勇]:
謝謝馬毅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電視臺記者
[中央電視臺記者]:
剛才劉局長提到今年是“中國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連續開展的第七年,請問“亮劍2023”在重點任務安排上有怎么樣的考慮?謝謝。
[劉新中]:
謝謝你的關心關注。正如你所說,“中國漁政亮劍”已經連續開展六年,今年是第七年,今年我們將繼續擦亮漁政亮劍執法的品牌,錨定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以破解危害漁業發展的頑瘴痼疾為導向,針對性開展十個專項執法行動。
一是抓好長江十年禁漁的執法,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確任務,我們要持續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打擊非法捕撈和市場銷售非法漁獲行為,以堅強執法確保長江十年禁漁穩得住。
二是抓好海洋伏季休漁執法,繼續堅持最嚴格的休漁禁漁執法監管,落實好船籍港休漁、專項特許捕撈等配套制度,為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和休養生息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是抓好黃河等內陸水域禁漁執法,貫徹落實新頒布實施的《黃河保護法》,緊盯重點水域、重點時段和突出違法行為,重拳出擊、依法嚴懲,推動黃河等內陸水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四是抓好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結合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重點對水生野生動物棲息地、繁育展演等場所開展集中執法檢查,守護好自在遨游的水中精靈。
五是抓好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治理。這項工作也是持續開展了近30年,是一場真正的持久戰,要繼續按照中央決策部署,統籌地方和各部門力量,對“三無”船、“絕戶網”真打真清、常打常清,拔除危害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毒瘤。
六是抓好電魚治理。電魚行為既破壞資源環境,又危及人身安全,我們要緊盯不放,久久為功,嚴厲查處電魚及其器具制造制售等活動,杜絕大范圍群體性的電魚現象。
七是抓好水產品質量安全治理。加強養殖用投入品監管,治違禁、控藥殘,嚴防不合格水產品流入市場、擺上餐桌,保障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八是抓好漁船修造源頭治理,充分發揮七部門聯合監管機制的作用,進一步深入開展聯合執法,嚴厲查出未經審批造船、未經檢驗下水等行為,從根本上扭轉非法船舶“一邊打、一邊生”情況,在消化存量的同時,堅決遏制增量。
九是抓好涉外漁業治理。深化部門配合,持續強化涉朝韓、涉日、涉越等重點海域管控,嚴厲打擊外方侵漁和我漁船違法捕撈行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樹立我們負責任形象。
十是抓好生產安全治理。聚焦商漁船碰撞等重大風險,開展漁船漁港源頭安全治理和網位儀AIS整治、壓緊壓實三個責任,確保船可控、港規范、人平安。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封面新聞記者]:
長江禁漁實施兩年多來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今年也是長江禁漁“三年強基礎”的收官之年,下一步將采取哪些舉措進一步鞏固十年長江禁漁的成果?謝謝。
[馬毅]: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長江禁漁“三年強基礎”的收官之年。下一步,我們想在四個方面發力做好工作:
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進一步落實長江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加快推進漁業法修訂,同步做好實施條例等配套規章的制定修訂工作,也督促各地結合實際制定配套辦法,為打擊各類非法捕撈行為、規范休閑垂釣提供執法依據。
二是持續壓緊壓實各方責任。會同協調機制成員單位持續開展長江禁捕工作年度考核,通過各種方式開展暗查暗訪,發現問題,及時通報約談,掛牌督辦、集中整治、消除地方松懈的思想苗頭。
三是要兜牢漁民安置保障底線。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通過就業培訓、職業推薦、創業支持和公益崗位等渠道持續開展就業幫扶,落實養老保險補貼,把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及時納入低保,特困救助供養范圍,推動將生活困難的退捕漁民納入防止返貧致貧的監測體系,實施好就業幫扶“暖心行動”和“十省百縣千戶”的跟蹤調研,增強幫扶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是全面加強涉漁的執法監管。落實好“中國漁政亮劍2023”的要求,持續深化非法捕撈和市場銷售非法漁獲物的專項打擊整治,加強對重點水域、重點區域和新捕撈手段的監管執法力度,繼續實施對違規垂釣、“三無”船舶涉漁等老問題的打擊整治。健全與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禁漁執法監管長效機制,落實網格化管理要求,不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和專項行動,消除非法捕撈的隱患。同時,加快《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的項目建設,完善“亮江工程”等執法能力部署,加強協助巡護隊伍建設,進一步織密執法執法監管網絡。謝謝。
東方衛視記者
[東方衛視記者]:
一直以來,長江江豚、海龜、紅珊瑚等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今年,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即將生效實施,請問“亮劍2023”將有哪些具體措施?謝謝。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江開勇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 江開勇]:
水生野生動物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保護好水生野生動物對于維護水域生物多樣性、穩定生態系統、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我部的一項重要職能。
近年來,通過我們不懈努力,長江江豚等一系列珍貴瀕危物種資源衰退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海龜、大鯢、中華鱘等部分物種全人工繁育技術得到突破。關心關愛水生野生動物的社會氛圍初步形成,我國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目前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比如說,物種棲息地保護力度還不夠,經營利用活動也有待進一步規范,偷捕水生野生動物、肆意破壞棲息地等嚴重的違法行為還時有發生,這些都成為影響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成效的一個重要方面。
今年5月1日,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即將施行,為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提供堅實法律保障,今年將深入貫徹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法》要求,采取一些針對性的專項行動。
一是嚴查破壞水生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行為,突出棲息地保護這個關鍵環節,重點開展對海龜、斑海豹、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的主要棲息地的巡查執法,嚴厲打擊非法工程建設、偷捕濫獵等違法行為,保護好水生野生動物生存繁衍空間。
二是嚴打非法經營利用行為。經過這些年的專項整治,非法經營水生野生動物的行為得到一定遏制,但在部分地區仍然屢禁不止,我們將保持高壓整治,今年繼續加強和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作配合,強化市場餐飲等重要場所的整治,嚴肅查處未經批準或者超期限、超范圍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進一步規范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活動。
三是要嚴管繁育展演活動。海洋館、水族館這些繁育展演場所,發揮了宣傳教育、科學研究、收容救護等積極作用,但是也容易產生非法繁育、違規利用等違法行為。今年,將特別關注這些場所,強化鯨豚、海龜、斑海豹等在養水生野生動物監管,開展清查登記,納入信息系統動態管理,嚴肅查處非法的展示展演活動,進一步引導行業規范有序發展。謝謝。
中國農村雜志社全媒體記者
[中國農村雜志社全媒體記者]:
長江保護法要求建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據我了解,農業農村部已于2021年底發布評價方法,請問目前的評價情況怎樣?謝謝。
農業農村部長江辦副主任衣艷榮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衣艷榮]:
謝謝你的提問。為科學評價長江禁漁成效和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2020年12月,我部依托有關科研單位成立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構建起了由一個部級監測中心、15個沿江省市省一級的監測站和700多個監測點位共同組成的資源監測調查網絡體系。2021年12月,我部發布實施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辦法》,這個辦法是我國針對大河流域水生生物狀況建立起的第一個有相對成熟理論指導和相對健全實踐支撐的評價指標體系。完整性指數從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特征和長期監測調查實際出發,綜合考慮了科學性與實踐性、普適性與特殊性、歷史性與現實性、原則性與操作性,共分為六個等級,依次為“優”“良”“一般”“較差”“差”和“無魚”,能夠總體反映長江流域魚類、重要物種和生境三大方面的階段特征和演變態勢。
根據資源監測數據,我們評價了2021年度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情況,分為幾個方面:長江干流主要是包括長江上游、三峽庫區、中游、下游和長江河口,長江干流這塊的生物完整性指數值為40.70分,鄱陽湖、洞庭湖指數值分別為46.70和41.70分。以上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江兩湖”,分值分別如上。它的等級在評價指標體系中都是“較差”等級,這是六級中的中間位置,相比2018年模擬估算的“無魚”等級已經提升了兩個等級。作為一級支流,我們對赤水河開展了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赤水河的分值為80分,等級為“良”,赤水河是目前長江唯一一個干流沒有閘壩阻隔的一級支流,也是率先試點全面禁漁的一個水域。通過監測結果可以看到,赤水河的指數值和等級,均明顯優于其他水域。
從上述評價結果和過程來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還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水生生物多樣性偏低。根據2017到2021年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結果,長江流域共發現323種魚類,有135種歷史上有分布的魚類沒有被發現。長江上游發現特有魚類26種,僅占歷史上有分布特有魚類的23%。二是部分物種資源恢復緩慢。連續多年沒有監測到中華鱘、長江鱘自然繁殖行為,長江上游魚類種群結構變化的比較明顯,代表性的物種圓口銅魚的資源量占比顯著下降,僅占歷史基準值的11.7%。某些物種的區域性消失風險還比較高。三是外來物種種類較多。長江流域各個江段均發現了外來物種,以三峽庫區為例,監測周期里發現了28種外來魚類,占三峽庫區魚類種類數的19%。四是水系連通性較低。長江流域閘壩數量眾多,阻隔了水生生物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這“三場一通道”完整性,對水生生物的繁衍、生存有不利影響。五是水生生物棲息地質量較差。長江岸線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特別是長江下游至河口段,岸線的利用率和硬化率比較高,部分水域水質偏差,存在特定污染物超標的情況。
下一步,我們將針對上述問題和短板,在全面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的同時進一步加大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力度,實施重要棲息地修復行動,加強外來物種防控,促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持續提高。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
長江江豚數量雖然有所增長,但是和歷史情況相比,數量總體還是較少的。請問農業農村部,下一步將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恢復長江珍稀物種種群數量?謝謝。
[馬毅]:
這些年來,我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在長江大保護持續深入推進和長江十年禁漁的全面實施,長江江豚自然種群自然衰退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同時中華鱘人工保種群體進一步擴大,長江鱘的子三代規模化全人工繁育技術實現了突破。珍稀物種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們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自然種群規模、基數過小。剛才跟大家介紹了,以江豚為例,2006年開始普查,數量1800頭,2017年跌到歷史最低位1012頭,去年普查恢復到1249頭,但離2006年的普查數1800頭還有很大差距。二是自然繁殖停滯,特別是中華鱘已經多年沒有發現野外自然繁殖。三是珍稀物種的棲息生境質量不高。還有其他的問題和困難。
下一步我們要把工作做細做實,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全面實施水生生物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農業農村部商發改委、中科院印發《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實施期限2021年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期間,加強資源監測能力建設,實施水生生物資源和棲息地保護修復工程,推動長江江豚、中華鱘、長江鱘等珍稀物種拯救行動有關保護工程項目落實落地。
二是系統開展物種全生活史保護。針對珍稀物種全生活史薄弱環節,會同有關部門采取務實措施,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強長江江豚主要分布區的棲息地保護,擴大遷地保護水域范圍和規模,突破全人工繁育技術,建立遷地保護群體可持續補充自然種群的常態機制。實施中華鱘的“陸-海-陸”仿生活史接力保種,開展產卵場江段自然繁殖實驗,防止野外種群滅絕。實施長江鱘自然種群重建計劃,加大增殖放流和監測力度,恢復長江鱘自然繁殖。發布川陜哲羅鮭保護行動計劃,實施歷史棲息地種群重建行動。
三是提升珍稀物種保護技術水平上下功夫。推進構建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協調、各方專業科研力量協同配合、重大科研專項平臺支撐的保護研究格局,加大對長江珍稀物種保護研究機構和團隊的扶持力度,擴大保護研究隊伍,全面系統提升長江珍稀物種的保護研究水平。謝謝。
中國三農發布記者
[中國三農發布記者]:
我們了解到,海洋伏季休漁執法是每年亮劍行動的重頭戲,今年在這方面有何安排部署?謝謝。
[劉新中]:
正如你所說,海洋伏季休漁執法是我們每年亮劍行動的重頭戲。海洋伏季休漁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國家持續時間最長的資源保護制度,我們經過不斷地完善,目前每年5月1日到9月16日,除極個別作業方式和特許捕撈外,全部海洋捕撈漁船和配套輔助船都要實施階段性休漁,要做到“船進港、網入庫、人上岸”,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制度一實施,在夏季海上基本上沒有漁船,這項制度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遏制與減緩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發揮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我漁業大國責任擔當。
2022年,海洋伏季休漁秩序持續向好,在社情民意調查中,94.7%的受訪者認為2022年的休漁秩序更加規范,好于往年。近海資源狀況持續改善,開捕后,鲅魚、魷魚、口蝦蛄,口蝦蛄就是皮皮蝦,梭子蟹等主要品種捕撈產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大黃魚、帶魚等優質魚種也明顯增多,去年釣帶顯著增加,山東、江蘇等地漁船日產量同比增加10%-20%。
2023年,我們將繼續強弱項補短板,著力提升執法監管質效,在休漁執法上,一是強化重點對象監管。加強釣具漁船、休閑漁船進出港檢查,嚴查船證不符、證業不符問題,休漁的時候釣具和休閑漁船在某種程度上不受制度約束,可以出去,這里必須嚴加監管,防止以釣具名義出去,但實際非法捕撈生產。同時,加快裝備升級改造,提升漁政執法船艇速度,提高打擊快艇偷捕能力。二是強化漁船動態監控。充分運用全國漁船動態監控系統,逐船標注專項捕撈漁船信息,開展動態船位實時監測,全天候篩查研判違規漁船,實時通報地方依法核實處置。三是強化異地休漁漁船監控。健全異地休漁漁船共管機制,船籍港地密切跟蹤異地休漁漁船,主動聯絡溝通,實時掌握船舶動向,停泊港地定期排查異地休漁漁船,督促漁船開啟船位監控設備,及時向船籍港地通報船舶動態。在休漁執法多年來,異地休漁是個難點,比如,船籍港在遼寧,它的生產作業在山東,為了便于生產,在山東休漁,這在過去是一個盲點,這兩年強化異地休漁漁船監管,主要是建立好船籍港地和休漁地的執法聯動、協調配合。四是強化協同聯動,繼續加強與公安、海警等部門執法協作,完善聯勤聯動、信息共享,推動部門聯合執法常態化、線內線外同步發力、海上陸上齊抓共管,確保這項中國最大的、涉及人口最多的、時間最長的資源養護制度得到持續的監管到位,發揮作用。謝謝。
[劉均勇]: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的大力支持,也感謝劉新中先生、馬毅先生、江開勇先生、衣艷榮先生的出席,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