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科研造假”事件屢禁不止。據統計,2019年我國學者因實驗數據造假等問題被撤稿英文論文447篇,創近五年歷史新高。今年7月,天津大學和廈門大學兩位同年畢業的碩士被曝其畢業論文存在高度雷同的情況。對此,兩所大學7月10日發布處理通報,認定涉事兩名學生存在由他人代寫、買賣論文的學術不端行為,均撤銷其所獲碩士學位,收回、注銷碩士學位證書。
為規范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科研氛圍,科技部出臺了《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明確抄襲、剽竊、侵占、篡改他人科學技術成果,編造科學技術成果,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屬于違規行為,多次違規或同時存在多種違規行為等情形將被從重處理。
科研造假,是對科技創新最大的傷害,不僅造成科技創新停滯不前、財政資金受損,還敗壞學術風氣。這種問題的出現還是源于缺乏對科學及生命的敬畏,缺乏“守規矩、講紀律”的意識,缺乏工匠精神。對任何一起“科研造假”事件,要高度重視、嚴肅處理,給予當事人及公眾有力的回應。科研作風學風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唯有以“科研工匠”的態度深耕科研工作,方能使科研作風學風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進入新時代,科研工匠們正在各自領域不斷前進。新冠肺炎疫苗研發者、“人民英雄”陳薇,依舊奮戰在“一線”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天眼”總設計師南仁東,“奮斗者”號潛入萬米深海……無數的科研工作者都在用“科研工匠”的精神不斷在自己的科研領域一往無前,不斷充實各自研究領域的空白。但“學歷造假”,“代替考試”等事件屢見不鮮,這些事件的背后透露的是其對自身的不自信和價值認同的偏差,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不單單只能從一個高平臺開始,建立在虛假學歷基礎之上的發展并不牢靠,嚴于律己,嚴以用材,用自身真正的能力最終得來的才會是“鐵飯碗”。同時在這些事件背后,側面反映的是部分用人單位人才評價觀念和評價機制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嚴把用人選人關上存在的問題。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應以科研工匠的精神不斷學習進步,體制機制的建設以科研工匠的精神不斷鼓勵人才、激發人才,唯有這樣方能使科研人才成為科技創新的不竭動力。
科研強國,是多少代國人的愿望,而隨著國力的增強,這一愿望愈發迫切。與此相對應,研發經費投入也隨之大增。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在2018年中國研發經費達到22143.6億元,比上年增加2465.7億元,增長12.5%基礎研究經費達到1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在世界范圍內,中國已是公認的科研投入最慷慨國家。
但越是如此,越是需要穩住定力,實事求是搞科研,踏踏實實走科研強國之路。中國的經濟實力就擺在那里,只需實事求是,穩扎穩打,科研強國自然會計日程功。在這種共識之下,需堅決對科研造假說“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對所有科研工作者的一種鞭策和激勵。作為水產科研工作者,深耕科研工作,在水產動物科研領域不斷探索、實現突破,以老一輩水產人的精神助力自身發展,求真求實,不斷充實專業知識儲備,為水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