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學術造假,貽害無窮。學術造假事件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科學精神缺失與學風浮躁的現實問題。針對學術造假屢見不鮮的現象,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教育部頻頻發文,要求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表示“零容忍”。然而在11月又爆出天大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的新聞。作為一名科研人,看到這則新聞氣憤之余,更多的是對學術造假一些深刻的思考。科學研究工作的本身是發現、探索和解釋自然現象,深化對自然的理解并尋求其發展規律,解決人類發展遇到的問題,這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科研人要守好自己的底線,尊重前人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天大教授這種無職業操守的造假行為不僅造成了學術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扼殺了科研的創新活力,損害了學術共同體的社會公信力,滋生了全社會的腐敗風氣。科研人都要以案明鑒勿忘初心,在學習、工作中竭力創造出公平的競爭環境,維護好學術環境的健康發展,這樣才能保障學術與科研的創新活力,促進科研事業的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