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碩士研究生對其到導師學術造假的舉報信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并最終獲得證實。學術造假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種,相關報道在網絡上也屢見不鮮,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也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學術造假不乏是一種虛榮、懶惰和急功近利的表現,也有人在鉆空子、打擦邊球。因此,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2020年國家出臺了首個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174—2019)》,以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提供憑據,也是對所有科技人員的日常行為提出了明確要求。導師是研究生步入科研圣堂的引路者,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導師必需具備兩個關鍵素質:一是科研水平要夠硬,要身先士卒的在科技田地里耕耘,用自己的學識和經驗去幫助學生成長,二是要有崇高的品格和優良的學術道德,導師的一言一行將引起學生效仿進而影響他們在未來科研工作中的認知和行為。所以說,導師不僅在傳授學生科學知識,更是在雕塑學生的科學人格。然而,本該一片凈土的科研圈,卻也刮起了浮躁之風,導師單純把學生當作了自己業績積累的生產者,而忘卻了作為一名教師本該做的事。科研成果的確是導師和學生的最終呈現,但也不要忽視學生跟隨老師學習思考、處理和解決科學問題等中間過程的重要性。在德行方面,導師要先做到自己過關,不斷提高素養,用自身的個人魅力去感染學生,鑄造有擔當、有追求、有操守和有道德的新時代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