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個月以來黨辦在黨員微信群連續開展了“每周一案,以案為鑒”的警示教育活動。本人自覺學習了相關警示教育材料。通過警示教育的學習,我深有感悟。在此主要談及一個案例。
作為一名普通黨員,尤其是一名基層科研人員,本人感觸頗深的還是所推送的典型案例——《天大教授被自己學生寫123頁材料舉報學術造假,官方:已開除》,畢竟這是自己所熟知的領域。網絡瀏覽發現針對該教授的一份長達123頁的舉報材料在網絡流傳。該材料內容為原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呂翔實名舉報研究生導師張裕卿及其女兒學術造假。天大相關學院成立專門調查組,經調查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聯想到近兩年相關學術不端事件的不斷報出,可見學術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傾向的存在甚至盛行。不可否認的是,個別教師或科研人員身上的學術造假行為,嚴重損害了學者和學術的形象,影響十分惡劣。學風建設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討論熱烈。
當下不同管理層面都對學術作風建設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有關部門在制度建設、教育引導、監督懲戒等方面加大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力度。但必須面對的一個事實是,當下所報出的學風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這種報出往往是基于利益相關方斗爭的結果,但要根治學術不端或許還任重而道遠。
個人覺得要根治學術不端就得標本兼治。治本就是要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重數量、輕質量,重短期效益、輕長期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急功近利和學術不端行為。科學有效的評價,有利于提升科研質量,優化科研資源配置,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反之,則會助長急功近利、助長學術不正之風,助長學術不端行為。優秀成果不是逼出來的,對于大部分科學研究來說,是要靠日積月累,靠厚積薄發。
此外,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向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愛惜自己的榮譽。記得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是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一無是處”。應當具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的專注精神。知識分子除了具有獨立的意志和自由的靈魂之外,還應具有知性和道德的自主性,更應有抵御物欲主義的誘惑。
這就是本人從有關案例中的一點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