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水產品走私逐年增多,數額巨大
《中國漁業報·第一水產》記者在網上搜索我國歷年水產品走私情況時發現,近幾年以來,水產品走私案進入明顯的高發期。黃埔海關今年5月24日破獲的價值31億元走私水產品案,成為近年來中國海關查獲的案值最大的走私進口水產品系列案件,同時,這也是上海海關破獲的案值最大的行業性走私涉稅案件。此次案件中,整個犯罪團伙利用低價報關的方式,大量走私冷凍水產品,對整個市場、消費者、水產養殖戶、國家關稅等方面產生了巨大沖擊,迅速在全國掀起了輿論熱潮。
無獨有偶,早在去年4月,廣東就破獲了一起價值高達6億元走私案。“隨著水產行業的快速發展,‘走私’已經成為一種行業內的‘潛規則’,并在行業內形成一條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從而有規模、有組織地進行著多樣化的非法掘金活動。‘走私大軍’在加拿大、挪威、泰國、印度等國家采購凍魚、蝦、蟹、貝類與高檔海產品,通過低報價格、偽報品名、偽報貿易性質、將一般貿易需要繳稅的凍水產品偽報成免稅自捕魚、私開通道入境等手段,大肆走私水產品,牟取非法利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在接受《中國漁業報·第一水產》采訪時表示,多年來,走私團伙在暴利的吸引下,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整個數據大到都無法準確統計。例如,2013年我國統計進口魚的正常通關量為320萬噸,但廣東海關在一次水產品走私案里查獲的走私產品數量就高達500萬噸!”一次查獲的走私數量就遠遠超過了海關總署統計全國的正常通關量,對此,崔和感到很擔憂。管中窺豹,從這一個數據看可以看出我國水產品走私的嚴峻形勢。
問題
大量“私貨”充斥市場
據了解,成都繼北京、上海、廣州成為進口海鮮另一大入境地之后,越來越多的進口海鮮出現在當地各大市場。在成都青石橋海鮮市場,大大小小的冷凍箱排列在市場街道兩邊,耳邊滿是老板們賣力地與市民討價還價的對話。而市場店鋪內,更是擺滿了各種海鮮產品供客人挑選。整個市場中,挪威三文魚、加拿大象鼻蚌、阿拉斯加帝王蟹等這些“洋客人”比比皆是,價格高低不一,銷售相當火爆。
然而,如此火爆的市場,背后卻隱藏著諸多問題。經在各個攤位之間多方打聽,本報記者了解到,很多打著“洋招牌”的進口水產品,其實都沒有正規進貨渠道,更沒有進口檢疫的相關證明,甚至有部分攤位賣的水產品身份來源撲朔迷離。例如,有老板自稱來自挪威的三文魚,但包裝上卻沒有標注任何產地信息,這樣的“私貨”產品,依然能夠賣出一個不錯的價錢。
一位做鮑魚批發的老板告訴記者,“市場上的確存在部分‘黑貨’海鮮,其具體身份甚至連我們都不太清楚,商家進貨主要還是考慮價格。哪種渠道拿的水產品價格低就選哪種,并不在意這些進口產品是否是走了‘后門’,更別提對其身份相關證明的要求了。”
如此混亂的市場,究竟有著怎樣的幕后推手?
原因
暴利驅使走私 “病毒”蔓延
就本次黃埔海關破獲的走私案,犯罪嫌疑人黃某后悔不迭地說:“行業內不少公司都通過低報進口價格獲得利潤,要吸引客戶就必須這樣做。一開始我心里有些不安,但身邊同行都說是行業‘潛規則’,于是就在‘走私’這個泥潭里越陷越深了。”由此不難看出,在利益的驅使下,走私水產品如同“瘟疫”一樣,已經毒害傳染了整個水產市場。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整個水產市場一旦有企業成功逃避了關稅,降低產品成本,就會在價格上占有絕對優勢。這樣的產品一旦進入市場,就會造成同行業內進價更高的企業與商販在市場上承擔更大的價格壓力,一旦打起價格戰,水產“正規軍”將會一敗涂地,實力弱一些的從業者,甚至會面臨“關門”的風險。因此,當他們面臨市場高壓力和高額利潤誘惑時,許多人無奈之中也被迫踏上了走私這條路。整個市場在無形中被感染的后果,導致不正當競爭愈演愈烈,最后市場價格與產品品質變得徹底“讓人摸不著頭腦”。
呼聲
走私貨入侵,養殖戶艱難求生
走私“瘟疫”的背后危害,不僅讓水產行業的“正規軍”們吃盡苦頭,也讓國內的水產養殖戶們暗自神傷。國內養殖的水產品,不管是從養殖技術上,還是先天的養殖環境上,都與國外進口水產品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種客觀“差距”,讓養殖戶們面臨了更多的“銷售難”問題。
“大量走私水產品進入市場,直接影響了國內水產品的銷量。進口與國產批發價差不多的情況下,經銷商更愿意選擇進口貨,以求在市場上賣出更好的價格。以三文魚為例,大家都知道挪威產的三文魚品質最好,外國供貨商批發給進口商價格僅22元左右一公斤,而市場上每公斤最高可以賣到180元,而且不愁賣。相比之下,我們國內的三文魚批發價為30元左右一公斤,在市場上冰凍三文魚整條銷售,每公斤才賣70元左右。如果你是顧客,你會怎么選?”一位來自廣東梅州三文魚養殖戶告訴本報記者,“面對產品與價格競爭的弱勢,我們養殖戶也感到非常無奈。”
根源
養殖條件落后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向《中國漁業報·第一水產》介紹,“水產品進口數量龐大,與我國整個養殖現狀有很大關系。以挪威三文魚養殖為例,在天然養殖環境下,以科學養殖手段對三文魚進行批量化生產,而國內缺少天然的養殖基地,并且養殖規模小,產量少。國內養殖戶要養出好品質的產品,必須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突破水產養殖的三大壁壘:水域、養殖設備資金投入以及養殖技術投入。目前我國大部分養殖戶還不具備這樣的養殖條件。”
據了解,由于三文魚在我國基本沒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術難度較大,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實現大規模養殖,具備工廠化養殖條件的只有東方海洋一家。國內供給主要依賴進口,進口量占整體消費量的90%,而青口、美國帶子、斑魚、象鼻蚌等諸多進口水產,同樣面臨如此瓶頸。
危害
關稅、市場、消費者皆受其害
利用低報價格、偽報品名、偽報貿易性質、將一般貿易需要繳稅的凍水產品偽報成免稅自捕魚等手段,大肆走私進口凍水產品,牟取非法利益的走私行為,大量偷逃國家稅收,擾亂了正常的水產品進口貿易和國內市場秩序,嚴重侵犯了消費者正當權益。走私不僅會污染、帶壞一個行業,還影響整個行業的正常、健康發展,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廣州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水產品走私逃避了檢驗檢疫這個重要環節,直接流入市場進行流通,存在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的風險。而要想根治水產品走私泛濫現象,還需政府、行業企業、養殖戶、從業者等各方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