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gyqiw"><s id="gyqiw"></s></strike>
    <strike id="gyqiw"><s id="gyqiw"></s></strike>
    <ul id="gyqiw"></ul>
    簡體 繁體
    今天是: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
    您的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動態中心 漁業動態 正文
    漁業動態

    黑龍江省“十四五”漁業發展規劃(黑農廳發〔2021〕261號)

    日期:2021-11-03 23:54 作者: 來源: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字體大小[  ]

    為深入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抓住國家“十四五”時期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的關鍵承接期和重要機遇期,推動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促進漁業產業興旺、水域生態環境優美和漁民持續增收,銜接《“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和《黑龍江省農業強省規劃(2020-2025)》《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結合全省漁業發展實際,編制《黑龍江省“十四五”漁業發展規劃》。

    一、漁業主要發展成效與面臨形勢

    (一)“十三五”漁業主要發展成效?!笆濉逼陂g,全省漁業戰線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加快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漁業提質增效、漁民增收為目標,轉方式調結構,優化區域布局,著力發展池塘健康養殖、大中水面生態漁業增養殖和稻漁綜合種養,積極推進休閑漁業、冰雪漁業和水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強化漁業管理與漁政執法,推動了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加快構建現代漁業和促進地方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一是漁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2020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7.4萬噸,比“十二五”末增長17.6%,其中養殖產量63.2萬噸,比“十二五”末增長21.9%;漁業經濟總產值實現155.1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62.9%,其中,漁業產值130.3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62.5%,占農業產值比重1.8%;漁業戶達到4.6萬戶,從業人員數量達到11.9萬人;漁民人均純收入20578元,比“十二五”末增長43.6%。二是漁業發展基礎不斷加強。全省65個縣級、12個市級和省級先后編制發布了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優化了養殖生產空間布局。鞏固1個國家級原種場,建成15個省級良種場、2個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5個省級現代漁業科技園區和1個“漁光一體”新能源養殖基地。加強漁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全省建立培育漁業專業合作社143個、聯合社15個和養殖企業236個,省級龍頭企業提升到5個,組建了北魚漁業集團。有關蛙類增殖管理劃歸農業農村部門。三是水產品質量和營銷水平不斷提升。開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水平得到提升,杜蒙縣成功創建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填補了我省空白?,F有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70家,水產品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1個、綠色食品26個、有機食品36個,綠色有機認證面積接近水產養殖面積的20%。實施漁業品牌戰略,努力打造“龍江魚”區域公用品牌。開展“龍江魚”進京進滬等行動,線上線下著力拓展省外銷售市場,優質特色水產品遠銷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大中城市并走上國慶70周年閱兵部隊和全國“兩會”的餐桌。四是科技金融取得突破性進展。鱘鰉繁育技術居全國領先地位,魚類遺傳育種研究已達到國際水平,國家“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落戶連環湖。首個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魚項目試驗成功,小龍蝦越冬、繁育養殖等試驗取得突破,扣蟹培育技術得到規模推廣。政銀企戰略合作取得突破進展,哈爾濱農商銀行授信省漁業協會貸款額度30億元,為破解漁業貸款難題探索出一條成功道路。省漁業協會及會員單位與國內多家知名企業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引入外來資金助力發展。五是漁業資源養護邁上新臺階。出臺《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意見》,聯合印發《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松花江流域禁漁制度上升到國家層面實施。建成和鞏固提升5個增殖放流站和25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水平,“十三五”期間,增殖放流魚類共計5.8億尾。持續開展“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漁業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二)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全省現代漁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但漁業不大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目前,我省淡水養殖面積、水產品總產量、漁業經濟總產值、漁業產值、漁民人均收入等指標分別列居全國第5、17、19、15和10位,與先進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和不足。一是基礎設施與裝備條件薄弱。各級財政資金投入不足,養殖企業、場戶融資難、保險難。全省養殖基礎設施建設與設備配備水平不高,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較低,設施漁業發展緩慢。產地鮮活水產品均衡上市、四季持續供給和冷藏、保鮮、加工、冷鏈配送等能力不足。二是一二三產比重失調。全省漁業一二三產產值比重為84:5:11,二三產業比重遠低于全國平均比重49:21.6:29.4。水產品加工業較弱,用于加工的水產品僅占水產品總產量的3.7%,符合國民消費習慣的預制加工水產品開發不足。休閑漁業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產業鏈不長、價值鏈不高、供應鏈不完整,制約漁業整體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三是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足?,F有漁業專業合作社數量偏少,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程度較低。創業人才匱乏,帶動力強的漁業龍頭企業不多,生產性服務組織發展滯后,經營主體在產業鏈各環節中構建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完善緊密。四是漁業資源潛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全省統籌池塘、大水面、稻田等水域資源開發利用、有機銜接、系統整合不夠,魚類適宜生長期短,單位水體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偏低,經濟效益不高。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步伐還不快,形成區域特色主導品種少,高品質水產品比重偏低。品牌影響力弱,推動品牌整合打造為區域公用品牌數量不多,好魚沒有實現好價。五是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鶎有姓芾黻犖楹蜐O政執法力量薄弱,重要養殖水域保護、質量安全管控、水產苗種產地檢疫、林蛙繁育增殖管理、漁政管理、漁業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任務艱巨,規范有效管理難度較大。基層水產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技術推廣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十四五”漁業發展的機遇和優勢。展望“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斷加強。一是漁業產業發展迎來了歷史機遇。2019年,農業農村部等國家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經國務院同意、專門針對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漁業高質量發展,將漁業納入農業強省建設規劃。全國淡水魚供給側布局有較大調整和變化,我省迎來了淡水養殖產業“南漁北移”的發展新機遇。二是豐富的魚類品種和水域資源提供了發展基礎。全省自然水域已發現魚類105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魚類40余種。全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劃定養殖區面積730.3萬畝、限制養殖區面積3164.6萬畝,適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稻田面積比例較大,漁業自然景觀優美,漁獵文化濃厚,冰雪漁業別具特色,優質生態綠色有機水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漁業三產融合發展前景廣闊。三是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提供堅實支撐。全省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等多個從事水產科研、教學、推廣的團隊和1個省級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有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有水產科研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承擔多個國家、省部級項目,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科研成果豐碩,可為我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四是拓展漁業功能作用的空間更為廣闊。水產品是最優質動物蛋白之一,在改善人民膳食結構、保障食物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漁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供、增收、生態、維權、外交等多重功能,在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性地位將進一步凸顯,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中的積極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二、“十四五”漁業發展的總體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漁業高質量發展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堅持“全產業鏈謀劃、全要素配套、全方位服務”的系統性思維,立足漁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加快推進漁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補短板,強弱項。要堅持歷史耐心,分階段持續推進,五年打基礎、重在改革攻堅,十年求突破、重在調整完善,十五年見成效、重在鞏固提升。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滿足人民對優美水域生態環境和優質水產品需求為目標,以漁業提質增效、漁民增收、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抓住“南漁北移”發展機遇,加強管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發揮我省漁業資源優勢和漁業生態功能作用,深入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的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強化科技支撐,促進漁業水域資源合理利用,打造好水、好魚、好牌、好價、好效的“五好漁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協調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走出一條具有黑龍江區域特色的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創建祖國北方“魚米之鄉”。

    (二)基本原則

    ——堅持高質量發展,提升供給質量。將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漁業發展全過程,加快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水產養殖面積,改進生產技術和條件,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保障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注重需求側牽引,優化產業結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讓消費者需求成為漁業發展的最終拉動力。

    ——堅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貫徹“兩山”理論,堅持生態優先,科學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發揮漁業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的生態服務功能,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發揮漁業增匯功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出漁業貢獻。

    ——堅持科技引領,主體帶動。發揮我省漁業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示范推廣、人才培訓以及標準(規范)制修訂與宣貫等協同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生產、經營、管理和制度創新,完善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及行業協會,提升組織化、規?;?、產業化發展水平,不斷增強漁業產業發展新動能。

    ——堅持統籌發展,提升治理能力。統籌利用省內外和國內外資源與市場,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暢通省內外和國內外循環,助力漁業高質量發展。貫徹執行國家漁業法律法規,加強漁業普法宣傳和行政管理與執法能力建設,提升漁業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水平,堅持依法治漁、依法行政,強化規范管理和執法監督,切實維護漁民的合法權益、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漁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生產空間布局得到優化,漁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明顯改善,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更加廣泛,科技支撐能力持續增強,組織化、規?;潭炔粩嗵岣?,高品質水產品比重和打造“龍江魚”品牌水平顯著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一二三產融合協調發展初見成效。漁業管理制度持續完善,漁政執法、安全管理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等能力水平進一步提升,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630萬畝以上,水產品總產量保持在70萬噸以上,漁業一二三產經濟總產值力爭達到300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三、“十四五”漁業發展的產業布局

    (一)水產品優質特色養殖區(縣)。依托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三大水系,構建漁業三大優質特色水產品養殖區域。區域重點在池塘養殖面積超過1萬畝、或池塘養殖產量超過3000噸,大中水面養殖面積超過5萬畝、或大中水面養殖產量超過1000噸的縣(市、區)中加快建設水產品優質特色養殖區(縣),提升養殖產量與質量效益。三大區域涉及全省57個縣(市、區),其中,松花江水系涉及48個縣(市、區),黑龍江水系涉及3個縣(市、區),烏蘇里江水系涉及6個縣(市、區)。水產品優質特色養殖區(縣)布局,見附表1。

    (二)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縣)。優先在一、二積溫帶,水稻種植面積50萬畝以上和已實施稻漁綜合種養3000畝以上的縣(市、區),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建設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縣),兼顧在一、二、三積溫帶面積50萬畝以下的縣(市、區),實現同步推進發展,涉及50個縣(市、區)。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縣)布局,見附表2。

    (三)水產品加工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全省東中西部地區,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加工基礎、規模和發展前景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加快水產品加工設施設備升級改造;積極引進資金、項目、人才和先進加工技術,建設和改造一批裝備、技術、工藝等較為先進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因地制宜開展水產品多元化加工,推進水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形成規模效益。

    (四)休閑漁業區。一是都市漁業休閑區。重點在城市周邊漁場、瀕水區域等,發展以游釣、觀賞、餐飲、漁獵文化展示等為主要內容的都市休閑漁業。二是美麗漁場(村)生態休閑區。重點在沿江河、湖泊、水庫等區域發展以生態養殖、捕撈垂釣、賞自然風光、漁事活動、養生休閑、特色魚品餐飲、民俗和漁獵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休閑漁業,培育創建美麗漁場(漁村)。三是冰雪漁業休閑區。重點在一批大中水面漁業養殖生產企業,深挖漁獵文化內涵,結合民俗、民風,發展以“冬捕”“冬釣”為主要內容的冰雪風光游等冰雪休閑漁業。

    四、“十四五”漁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

    (一)夯實生產基礎,保障水產品供給

    1.穩定水產養殖面積。全面落實省、市、縣三級政府發布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完善水產養殖許可制度,保護和穩定水產養殖業發展空間。加快規劃養殖區及限養區內水域灘涂登記和養殖證的核發,保障合法增養殖生產者權益。科學拓展水產養殖新空間,積極開發利用稻田資源、林下資源和冷水資源,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蛙類繁育增養殖和設施養殖,加強區域鹽堿水域與低洼鹽堿荒地漁業的開發利用。

    2.推進綠色健康養殖。深化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管理,組織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積極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科學評價養殖水域灘涂資源稟賦和水域生態環境承載力,合理確定養殖容量,加快發展池塘、大中水面、工廠化與工程化循環水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提升水產養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規?;⒓s化水平,提高單位水體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到2025年,工廠化和集中連片池塘等規?;?、集約化養殖模式的機械化水平總體達到60%以上。

    3.優化養殖品種結構。適應人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增加優質、安全、綠色水產品生產,引導調減結構性過剩品種生產,積極培育推廣水產新品種養殖,著力發展適銷對路的水產名特優品種、高附加值品種、低消耗低排放品種和冷水性、亞冷水性經濟品種及蛙類品種等增養殖。

    專欄1:水產品供給保障重大工程?

    1.池塘標準化、宜機化改造和養殖尾水治理工程。組織制定適合我省養殖池塘標準化、宜機化改造操作規范(標準),積極探索并總結出適合寒區的養殖尾水治理模式,開展集中連片養殖池塘標準化、宜機化改造建設,以及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建設,適當增加安全越冬池塘面積占比,配備智能水質監測與環境調控系統,提升水產養殖產能、產品安全越冬和均衡上市能力,努力實現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提升苗種繁育基礎設施建設與設備配備水平,加強設施漁業的基礎設施與裝備建設。?

    2.大水面生態漁業行動。積極推進落實《全省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組織市縣對湖泊、水庫等大中水面進行生態環境狀況、漁業資源稟賦、水域承載力、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需求等情況調查,制定本級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方案(規劃),合理確定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空間。發揮增殖漁業生態功能作用,充分開發利用水域空間與水域自然生產力,促進生態漁業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提高水域資源產出率、水產品持續上市供給能力和綜合經濟效益,基本實現環境優美、產品優質、產業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相得益彰的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格局。?

    3.稻漁綜合種養行動。以優化種養結構、生產生態協調、三產深度融合、促進增收增效為方向,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推廣稻蟹、稻魚等技術成熟的模式,特別是經濟效益高的稻田培育扣蟹、商品蟹等稻蟹共作模式,提高稻田生產綜合效益。強化稻漁綜合種養產前、產中、產后相關管理和服務,開展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縣)創建活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范區(場、縣)、田園綜合體和稻田休閑旅游觀光帶,培育打造魚稻、蟹稻等品牌,拓寬稻農增收渠道,輻射帶動全省稻漁綜合種養規模不斷擴大。?

    4.開發鹽堿水域與低洼鹽堿荒地養殖行動。加快鹽堿水域、低洼鹽堿荒地資源漁業開發利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力度,加強大鱗鲃、梭鱸、雅羅魚、灘頭魚等適于鹽堿水域的養殖品種繁育推廣,促進鹽堿水域水產養殖業發展,變“廢地”為“寶地”,打造“齊大綏”鹽堿水漁業走廊。?

    (二)創新驅動發展,提升漁業質量效益

    1.推進水產種業振興。實施水產種業振興行動,完成首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開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供種能力提升、種業企業扶優和種業市場凈化行動,加強水產種業科技支撐和基礎設施建設,鞏固提升國家級水產原種場、水產種質資源場和常規經濟魚類、冷水性魚類、河蟹等一批苗種生產場建設水平,推進種業創新、成果轉化、示范推廣、人才培訓等協同發展,初步建立起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體系。加快構建我省原良種體系,積極爭取國家水產種業提升工程項目落地,出臺《黑龍江省水產原良種場管理辦法》,不斷深化省級水產良種場建設與管理,推進一批符合條件的水產苗種場升級為省級水產良種場。鼓勵我省苗種生產企業與南方苗種企業開展多方面的合作,建立早苗供給基地。加強水產苗種生產規范管理,完善水產苗種生產許可制度,全面開展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監管,滿足漁業對多元化苗種的需求。

    2.強化漁業科技和技術推廣創新。整合漁業優勢科技資源,產、學、研聯合,完善省級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引導和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機構與企業共建研發平臺,形成創新合力。組織聯合開展漁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標準(規范)研發與制(修)訂和綠色養殖技術模式集成及示范推廣,推進健全我省水產地方標準和操作規范。鼓勵水產養殖關鍵裝備研發和先進裝備推廣應用。加強漁業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建設,促進科研成果在生產上的轉化與應用,加快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進程。構建“一主多元”推廣體系,發揮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在漁業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著力增強綜合指導服務能力。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加快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提高推廣體系人員素質水平。

    3.發展智慧漁業。加快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通信、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漁業管理、生產、經營、加工各領域的轉化應用。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更加廣泛,推動網絡體系建設,逐步構建覆蓋漁業生產和管理的智慧漁業技術體系,實現漁業經營主體決策信息化、生產智能化、物流銷售數字化、管理科學化。

    4.提高漁業組織化程度。鼓勵漁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創新,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漁場、漁民合作社(聯社)、龍頭企業、協會等新型漁業經營主體,推動相關經營主體在漁業產業鏈各方面加強合作,建立分工合理、上下游暢通、利益緊密聯結的漁業產業鏈、供應鏈。積極探索并總結推進“龍頭企業+基地+漁戶”“協會+合作社+漁戶”等發展模式,與漁民建立優勢互補、分工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實現抱團發展,提升組織化、規?;?、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強漁業協會組織建設,積極培育漁業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在漁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便利化、專業化的專項服務和全方位的綜合服務。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承擔公益性漁技推廣服務。強化對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和先進技術、模式培訓。

    專欄2:漁業創新發展重大工程?

    1.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完成首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發布我省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名錄。加大珍稀、瀕危、特有和地方特色的水產種質資源收集、整理與保存力度,加強我省25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確保我省特色水產種質資源不喪失。支持具有地方水產特色品種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組織開展水產育種科研聯合攻關,加強在水產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基因資源發掘利用、育種新技術研發及新品種(品系)選育等方面研究,強化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推進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創新、育種技術創新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推動開展重要水生經濟物種種質資源評價及保種評估,全面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完善水產現代育種技術服務體系,創新種業研發、轉化、營銷模式,建立全新的良種推廣銷售、信息服務網絡。深度開發利用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種質資源,加快提升松花江鱖、興凱湖大白魚、方正銀鯽等名貴魚類和冷水性、亞冷水性魚類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以及水產原、良種保種選育運行和擴繁生產能力,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建設,提高水產良種化水平。?

    ?2.漁業科技創新和漁業信息化提升行動。鼓勵漁業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技術推廣機構聯合組建創新研發平臺,加快漁業實驗站、試驗基地建設。推動智慧綠色水產養殖、漁船漁港智聯、數字化水產品流通和漁業漁政管理大數據等網絡體系建設。?

    3.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充分發揮技術推廣體系和行業規范管理的支撐作用,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推廣經費保障,因地制宜深入開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養殖尾水治理模式、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的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強化模式集成提煉,推動成果轉化,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加強養殖基礎設施建設,示范推廣一批符合“良種、良料、良藥、良法、良管”的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模式,不斷引領提升水產養殖綠色健康發展水平。加快推進水產品“兩品一標”認證,加強漁業投入品和養殖生產過程質量安全管控,推動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有機銜接,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提質增效。?

    (三)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漁業全產業鏈發展水平

    1.積極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將水產品加工業作為帶動我省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優先產業來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低溫?;?、分割、冷凍、干制品等的產地初加工,著力扶持發展水產品預制菜肴、即食產品、方便休閑食品等精深加工,積極扶持具有我省少數民族特色風味的水產食品、魚皮制品加工生產,形成穩定的生產鏈、供應鏈,打造品牌,提高水產品的加工率、加工層次和增值效益。在邊境口岸區域建立進口俄羅斯水產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強大麻哈魚、養殖的鱘鰉及其魚籽醬產品加工,推動林蛙產品精深加工,促進水產品加工向多元化、高端化發展。推動建立水產品加工產業聯盟。積極發展漁用飼料、漁用獸藥等加工生產,加快推進漁業二產產業發展。

    2.加快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積極發展水產品加工流通,支持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合理布局水產品產地倉儲保鮮(活)冷鏈設施和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完善水產品溫控供應鏈體系,突破水產品儲運流通工程關鍵技術瓶頸,提升從池塘到餐桌的水產品全冷鏈物流體系效率。

    3.加強產銷對接和品牌建設。鼓勵發展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大力拓展省內外市場,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網絡銷售模式。推進產地市場與超市、社區、學校、餐飲企業等消費端對接,豐富拓展銷售渠道,滿足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推進鮮活水產品“總倉、分倉”等貯存設施建設,與省外多家知名營銷企業合作,精準對接國內大中城市中高端消費群體,提升持續供給能力,實現優質優價。持續打造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龍江魚”“龍江蟹”區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創新品牌營銷推介,加大宣傳營銷力度,通過博覽會、交易會、展銷會、豐收節等平臺,以及網絡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講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價能力。

    4.加快發展休閑漁業。發揮我省漁業自然景觀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休閑漁業和以“冬捕、冬釣”為主要內容的冰雪漁業。通過深挖傳統漁業文化底蘊,舉辦漁業文化旅游節、冬捕節、開江(湖)節、豐收節、垂釣比賽、生態旅游等主題活動,把民俗文化、漁獵文化、文藝體育等元素融入休閑漁業發展全過程,不斷拓展豐富活動內容,提高休閑漁業質量和品位。依法依規推進休閑漁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組織開展“生態、綠色、休閑、融合”的休閑漁業品牌培育活動,開展休閑漁業及冰雪漁業活動精品景點線路推介,加大宣傳報道力度,提升我省休閑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專欄3:漁業全產業鏈提升重大工程?

    1.水產品加工和倉儲保鮮能力提升工程。鼓勵開展提高效率、提升品質、節約資源、生態環保、生產安全的水產品加工、倉儲保鮮(活)和冷鏈物流等設施設備建設與升級改造,不斷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加工基礎、規模和發展前景的水產品加工與流通企業發展壯大。推動用好政府專項債券,以及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引進資金、項目、人才和先進加工技術,發展水產品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

    2.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建設工程。鼓勵具有一定發展基礎和規模,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合作社、企業、家庭漁場等,建設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對休閑漁業場所及相關輔助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和配套完善,積極引導發展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區域的休閑漁業,推進具有一定規模與水準的垂釣場建設,著力開展以“冬捕、冬釣”為主要內容的冰雪漁業活動,促進漁業第三產業發展。?

    3.漁港升級工程。建設智慧漁港、文明漁港、美麗漁港、清潔漁港、平安漁港。推動重點漁港帶動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等多元化產業發展。?

    (四)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

    1.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重要“三場一通道”等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保護。科學制定增殖放流計劃,深化增殖放流苗種規范化管理。組織開展重要物種增殖放流效果評估、重點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和漁業資源調查。建立健全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機制,指導并監督保護和修復措施的落實。推動調整完善我省禁漁制度和開展禁捕效果監測評估。嚴格落實禁漁制度和控制捕撈漁船數量,提升漁政執法監管能力,強化日常執法監管,逐步形成捕撈強度與漁業資源量相協調的生產格局。

    2.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動物有效保護和嚴格的監管長效機制,實現多環節聯防聯控,嚴厲打擊非法捕捉和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物的行為。組織開展旗艦性水生物種國家保護行動和我省重點土著珍貴瀕危水生物種保護行動,開展重點水生物種資源和棲息地調查,加強重點水生物種資源保護能力建設,提升整體保護水平。

    專欄4:水生生物資源養護重大工程?

    1.漁業資源保護增殖行動。嚴格落實禁漁制度,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能力建設。組織開展重要物種增殖放流效果評估、重點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和漁業資源調查。依據我省重要水域的水生生物資源狀況及魚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的分布情況,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要求,科學制定增殖放流計劃,加大珍稀瀕危水生物種增殖放流力度。依據各流域重點養護物種需求,加強增殖放流苗種繁育基地和增殖放流站建設與設備配備,增強放流物種的專業化繁育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對增殖放流苗種加強監管考核,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水生動物保護和增殖放流體系。鼓勵社會團體開展達氏鰉、施氏鱘、大麻哈魚等魚類資源養護,引導社會各界規范開展增殖放流、放生活動,有效涵養漁業資源。?

    2.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行動。組織開展珍貴瀕危水生野生物種保護行動,發揮社會公益保護組織作用,加大保護力度。加強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和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收容救護等保護能力建設,修復“三場一通道”等關鍵生境,強化就地保護,防止水生瀕危物種滅絕和遺傳資源消失。?

    (五)積極推進改革,提升漁業治理能力

    1.促進養殖水域資源合理配置。統籌池塘、大中水面、稻田等養殖水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漁業生產發展,發揮政府與市場作用,理順養殖水域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關系,探索完善水面流轉經營機制,規范水域資源承包與流轉、經營行為,明確權利、責任與義務,鼓勵依法有序流轉水面經營權,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水產養殖,促進水域生態、生產和生活發展相得益彰。

    2.加強漁船漁具和船員管理。推動漁船管理改革,加強捕撈生產作業管理,繼續堅持和深化捕撈漁船“雙控”制度。嚴格落實國家“放管服”改革要求,進一步優化簡化漁船審批條件和程序。強化漁具監管,根據國家出臺的漁具準用目錄,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實際的漁具準用目錄,明確準用漁具類型、網目尺寸等管理要求。推進廢棄漁具回收再利用,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強化漁業船員監管,開展漁業船員不適任專項治理,提升職務船員齊配水平。創新安全培訓考試辦法,制定我省漁業船員考試大綱和試題庫。完善漁業船員配備標準,優化職務船員晉升條件。宣傳培訓增強漁業船員遵守法律法規意識,推行漁業船員實名制保險。

    3.強化漁政執法能力建設。推動健全漁政執法體系,厘清行業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職能,理順指導協調關系,合理配置漁政執法力量,落實執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制度要求,打造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漁政執法隊伍。多渠道加強漁政執法裝備建設,多舉措提升漁政人員政治素質和法律素養。深入開展“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嚴歷打擊捕撈、養殖、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安全生產等領域違法違規行為。強化普法宣傳,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深入開展漁業法律法規宣貫,增強尊法守法意識和能力,營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氛圍。

    專欄5:漁業治理水平提升重大工程?

    1.漁船提檔升級工程。加強老舊漁船管理,鼓勵漁民按標準化船型圖譜更新改造漁船,配備污染處理與防控設備,促進節能減排,提升漁船整體現代化水平和安全生產保障能力。?

    2.漁政執法裝備建設工程。按照國家《漁政執法裝備配備指導標準》,結合我省各地實際,支持船艇、沖鋒舟、無人機、高清視頻監控等漁政執法裝備配備建設及運維。不斷加強漁船衛星監控系統等漁政信息化建設、升級和運維。?

    3.漁政執法能力提升行動。加強執法船艇、執法人員執法資格管理,落實執法制度要求,組織開展漁業管理人員、漁政執法人員知識更新與技能提升培訓和案卷評查、重大案件評議等執法監督活動,建立健全國際間、省際間、地區間、部門間合作機制。健全執法制度體系,落實“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加強事中事后管理和執法檢查,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推動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全面實施執法信息資源共享,推動建立漁政執法調度指揮和執法辦案機制。?

    4.“漁政亮劍”執法行動。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漁政管理與執法力度,聚焦涉外漁業、禁漁管理、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安全生產、水產養殖等領域開展專項執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大重大案件督辦,適時發布典型案例和指導性案例等。?

    (六)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漁業抗風險能力

    1.保障水產養殖生物安全。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嚴格水產苗種生產監管,落實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制度,加強檢疫能力建設和監督執法。開展國家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應急防控、風險評估和凈化處理,推進無規定疫病苗種場建設。

    2.嚴管水產品質量安全。加強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督管理,強化病害診治魚規范用藥宣傳培訓。加強各級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推動建立完善養殖水產品追溯體系,推進養殖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3.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健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風險隱患預防控制,常態化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建立健全漁業安全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安全救助和應急處置能力。開展漁民安全技能培訓和“平安漁業”示范創建。持續推進漁業互助保險改革。

    專欄6:漁業抗風險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1.水生動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貫徹《黑龍江省水產苗種產地檢疫辦法(試行)》,加強各級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官方獸醫和站點建設,全面開展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加快省級水生動物疫病監控中心建設,實施國家水生動物疫病監測計劃,開展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和疫病風險分析,及時應對并妥善處置突發疫情,增強對水生動物疫病的監測、診斷、防治和衛生風險防控能力,逐步構建自上而下、相互支撐、相互配合的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和產地檢疫管理體系,促進全省水生動物保護與疫病風險防控能力提升。?

    2.產地水產品藥殘整治行動。深入貫徹《黑龍江省水產養殖用投入品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黑龍江省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加大宣傳培訓指導力度,嚴格漁業投入品質量監管,落實質量安全管控、養殖投入品“白名單”和產品達標合格證等制度。完善和強化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工作,適當提高省內安排的抽檢批次,嚴格抽檢程序與方法,加大對藥殘不合格樣品單位查處執法力度,全面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漁業安全生產保障行動。建立和完善漁業安全生產相關保障制度,落實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推動建立漁業保險獎補支持政策。組織開展國家級“平安漁業示范縣”“文明漁港”創建活動。強化漁業安全生產約談和典型事故通報制度。?

    (七)推進開放發展,促進合作共贏。積極參與中俄兩國漁業混合委員會會談,持續落實中俄兩國政府“關于黑龍江、烏蘇里江邊境水域合作開展漁業資源保護、調整和增殖的議定書”,共同組織開展中俄邊境水域漁政聯合檢查、聯合增殖放流活動,以及漁政管理聯席會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深化傳統漁業合作關系,引導鼓勵相關單位和企業積極對外開展漁業合作交流與技術示范推廣,促進要素流動,實現互利共贏。用好國家自由貿易區規則和優惠政策,推進利用綏芬河、東寧、撫遠等口岸和哈爾濱航空口岸建成的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監管場地,擴大進口食用水生動物和冰鮮水產品規模。以出口為導向,建設培育優質特色水產品出口基地,構建出口產品質量標準(規范)體系,鼓勵漁業出口企業開展品牌建設、注冊備案和國際認證認可,暢通貿易渠道。利用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倒逼省內水產品生產企業按照更高技術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和產業層次,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五、強化規劃指導,保障規劃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民政府及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漁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產業,統籌利用好域內外漁業資源與市場,充分考慮當地漁業產業現狀和發展潛力,科學謀劃漁業全產業鏈發展,注重做好與本規劃的銜接,加快本級“十四五”漁業發展規劃的編制發布。要借助南方的適宜溫度條件、漁業科技人才優勢和活躍的水產品消費市場,補齊我省漁業發展方面存在的短板。要加強政策扶持,優化營商環境,插上科技、金融“兩個翅膀”,確定目標任務,細化政策措施,明確實施要求,寫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保障水產品數量、質量和多樣供給,促進漁業提質增效、漁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優美,實現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投入保障。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黑農廳聯發〔2019〕306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要求,積極爭取并用好扶持政策資金,圍繞漁業高質量發展關鍵環節和短板,在政策資金扶持、規劃編制、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實到位。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三)廣泛宣傳引導。充分調動政府、市場主體、漁民群眾等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匯聚社會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局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推動漁業現代化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好典型引領作用。主動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宣傳報道活動,切實加大對漁業現代化的宣傳力度、廣度和深度,講好漁業故事,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圍。

    (四)強化責任落實。各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把規劃實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省級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責任體制,形成職責清晰、分工負責、合力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建設素質過硬、結構合理、開拓創新的漁業推廣與服務隊伍,全方位培養、發現、引進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及領軍型漁業人才,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強化考核監督,將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強省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和目標評價內容予以落實,把水產品穩產保供工作納入“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考核內容,建立完善“一圖一表一評價”機制,確保漁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附表1 水產品優質特色養殖區(縣)布局表

    流 ?域?

    市(地)?

    縣(市、區)?

    松花江?水系?

    哈爾濱市?

    哈爾濱市主城區、阿城區、呼蘭區、雙城區、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方正縣、依蘭縣、賓縣、五常市、尚志市、延壽縣等?

    齊齊哈爾市?

    齊齊哈爾市區、甘南縣、拜泉縣、訥河市、?

    克東縣、克山縣、富??h、泰來縣、龍江縣等?

    牡丹江市?

    寧安市、海林市等?

    佳木斯市?

    佳木斯市郊區、樺川縣、富錦市、樺南縣、湯原縣等?

    綏化市?

    綏化市北林區、慶安縣、望奎縣、肇東市、安達市、蘭西縣、海倫市、青岡縣、明水縣、?

    綏棱縣等?

    大慶市?

    大慶市區、肇源縣、肇州縣、?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林甸縣等?

    黑河市?

    北安市、五大連池市、嫩江縣等?

    伊春市?

    伊春市區縣等?

    烏蘇里江?水系?

    雞西市?

    雞東縣、密山市、虎林市等?

    七臺河市?

    七臺河市區縣等?

    雙鴨山市?

    寶清縣、饒河縣等?

    黑龍江?水系?

    黑河市?

    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等?

    佳木斯市?

    同江市等?

    附表2 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縣)布局表

    市(地)?

    縣(市、區)?

    哈爾濱市?

    雙城區、阿城區、呼蘭區、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方正縣、依蘭縣、五常市、尚志市、延壽縣、賓縣等?

    齊齊哈爾市?

    泰來縣、龍江縣、甘南縣、富??h、訥河市等?

    牡丹江市?

    寧安市、海林市等?

    佳木斯市?

    佳木斯郊區、富錦市、樺川縣、樺南縣、湯原縣、同江市、撫遠市等?

    綏化市?

    肇東市、綏化市北林區、望奎縣、慶安縣、海倫市、安達市、綏棱縣、蘭西縣、青岡縣、明水縣等?

    大慶市?

    大同區、肇源縣、肇州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林甸縣等?

    雞西市?

    雞東縣、密山市、虎林市等?

    七臺河市?

    勃利縣等?

    雙鴨山市?

    寶清縣等?

    鶴崗市?

    市轄區、綏濱縣、蘿北縣等?

    黑河市?

    北安市等?

    打印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 99精品视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超碰12396|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蜜芽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精品一区狼人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免费 | 国产精品无码AV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assbbwbbwbbwbbwbw精品| 日本加勒比久久精品| 图片区精品综合自拍|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小黄鸭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夜夜爽|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精品素人福利|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麻豆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四虎国产精品永免费|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