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撐防災減災】
8月初以來,受臺風影響,黑龍江省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尤其沿河地帶的水稻、大豆、玉米等部分田間農作物受損嚴重。當洪水退去,受損的農業該如何自救、如何補救?
連日來,一支支特殊的由農業科技工作者組成的“救援隊”,深入受災的田間地頭,面對面為農戶指導如何科學“減災奪糧”。
兵分多路深入一線
“我這水稻還有救嗎?”“水淹成這樣了,我們該咋整啊?”8月8日,在受災較重的水稻主產區哈爾濱市五常市,黑龍江省農科院的專家們一到村子里,附近受災群眾就聞訊趕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五常綜合試驗站站長、哈爾濱市科技特派員閆平,走到被淹的水稻田邊,一邊仔細探查水稻受災情況,一邊答疑解惑。
8日一整天,閆平協同該所7名技術專家以及五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家,組成6個專家組,下沉到五常市杜家鎮、五常鎮、安家鎮等6個鄉鎮,深入受災稻田開展科技服務。
8月14日,閆平又率隊來到五常市山河鎮、民意鄉的稻田里,這次他組織了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五常綜合試驗站所輻射的五個縣的農業科技人員,一起在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服務,指導水稻后期管理注意事項。
牡丹江市也是此次黑龍江洪澇災害的重災區之一。8月14日,記者撥通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大豆研究所所長、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牡丹江綜合試驗站站長、黑龍江省科技特派員王燕平的電話。“我現在正在穆棱市開展防災減災促豐收技術服務。從8月5日到今天,分院派出兩個專家組深入災區一線指導抗災救災。至今,我們已先后走訪了寧安市、海林市十多個受災鄉鎮,爭取盡最大努力幫農戶降低災害損失。”王燕平說。
不僅農作物受到洪災影響,漁業也深受其害。8月4日凌晨,五常市龍鳳山水庫開閘泄洪,導致龍鳳山水庫漁業生產網具和攔魚設備被洪水沖毀、放養魚類大量逃逸,漁業生產陷入困境。8月6日,黑龍江省科技特派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富江,接到五常市龍鳳山水庫調度控制中心主任劉義坤的技術求助電話,隨即趕赴龍鳳山水庫,開展災后水產技術服務。一連三天,唐富江深入一線現場查看并給出有針對性的修復和恢復生產指導意見。同時現場培訓了12名技術骨干,堅定了漁民抗災救災信心。
連日來,來自黑龍江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農業專家們,紛紛走入到受災地塊的田間地頭,針對不同作物不同受災情況采取分類指導措施,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最大力度降低災害損失。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農技專家、植保專家制定《洪澇災后農業生產抗災自救方案》,于8月5日正式發布,同時組織并派出了11個指導組、9個重點工作組,組織農業專家深入災區一線,一對一調查指導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三千農業科技特派員響應號召
黑龍江省科技廳也第一時間號召全省3000多名農業科技特派員,發揮“農業科技先鋒隊”作用,深入災區指導農民科學抗災自救奪豐收。
黑龍江省農科院響應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和黑龍江省科技廳的號召,成立13個科技包聯專家組,組織全院農業專家、科技特派員及包聯地市服務團,深入田間地頭,面向全省開展抗災救災指導服務。哪里的莊稼受災了,黑龍江省農科院的專家就出現在哪里。據統計,截至8月14日,黑龍江省農科院已先后派出120余人次深入各地指導災后生產。
自8月4日起,黑龍江省農科院組織專家通過《科技助農在線幫》《農科云》等新媒體平臺賬號,針對農作物、經濟作物種植以及畜禽養殖等在澇災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專題應急技術指導,以科技支撐全省農業生產減災促豐收。至今,在線累計觀看量超過20萬人次。
黑龍江省還充分發揮農機在農業生產應急救災中的重要作用,發動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農機合作社等力量參與到防汛救災工作中。截至8月13日,黑龍江省已投入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826支、投入水泵4972臺次。全省已搶排農田積水面積430.53萬畝。組織指導哈爾濱、牡丹江噴施葉面肥178.26萬畝(次)。
災后,應急救援人員撤出了,新的特殊的農技專家救援隊不斷涌現在受災的田間地頭。“農技專家的一線指導,給了我們自救的希望和信心。”受災農戶紛紛表示。
◎本報記者 李麗云
通 訊 員 潘明華 李禹堯 王紅蕾
(科技日報哈爾濱8月14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