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水產品是重要農產品,為我國居民提供了30%的優質動物蛋白,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因此,我們應堅持大食物觀,多途徑開發深遠海宜漁空間,向海洋要食物,不斷提高水產品穩產保供水平,為全方位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漁業貢獻。
發展深遠海養殖意義重大。水產品是與畜禽肉類、蛋類并列的三大動物性食物之一,是人類獲得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有利于改善國民膳食結構、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海水養殖是我國水產品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水產品總產量的1/3。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居民對海水產品的需求剛性增加,但目前近海養殖容量趨于飽和、新增空間非常有限。在大食物觀的視域下,遼闊的海洋就是藍色的糧倉,保障水產品穩定有效供給的空間潛力在深遠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海水養殖設施裝備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更加有能力把深遠海養殖搞起來,把優質水產品產量提起來,這對國家糧食安全可以起到壓艙石作用。發展深遠海養殖,也是守護“藍色國土”、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舉措,在海外積極發展深遠海養殖還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推進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的重要內容。
我國深遠海養殖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引進并推廣應用重力式網箱,目前已成為深遠海養殖最主要、最成熟的養殖模式。“十三五”以來,在政策引導、科技進步、市場需求帶動下,深遠海養殖加速發展,特別是桁架類網箱、養殖工船等大型裝備養殖發展迅猛,山東、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掀起了建造大裝備、挺進深遠海的熱潮,陸續建造運營了“深藍1號”“德海1號”“澎湖號”“福鮑1號”和“經海系列”等40多個標志性桁架類網箱與1艘10萬噸級“國信1號”養殖工船。目前,全國深水養殖水體4398萬立方米,產量39萬噸,比“十三五”初期增加了3.3倍和2.4倍。與此同時,隨著配套設施裝備的升級,海水養殖機械化、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也明顯提高。
深遠海養殖發展重點。我國發展深遠海養殖、踐行大食物觀有基礎、有優勢,而且潛力巨大,需堅持市場主導、科學布局、科技引領、綠色生態、安全發展,穩扎穩打、循序漸進建設好海上牧場、“藍色糧倉”。一是保障安全性。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深遠海海況復雜,浪大流急,保障好養殖人員、養殖裝備、養殖生物的安全至關重要。深遠海養殖裝備建造應符合相關規范和標準的技術要求,依法進行檢驗登記。深遠海養殖生產經營者需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安全生產措施,做好風險防范。二是提升技術性。加強水產種業創新攻關,自主選育適宜我國深遠海養殖的漁業良種,配套研發高質高效配合飼料,做好疫病預警和診療。加強抗風浪裝備、高強度防附著網衣、機械化聚魚收獲等關鍵設施裝備研發,不斷推動深遠海養殖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三是守住生態性。堅持生產和生態相協調,發展深遠海養殖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要求,依法取得《不動產權證書》和《水域灘涂養殖證》。依法開展環評,根據環境承載力,科學確定養殖模式、品種和密度,規范使用合法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配備養殖環保措施并按要求使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四是注重經濟性。以經濟適用為根本出發點,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深遠海養殖將仍以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重力式網箱為主,桁架類網箱為輔,養殖工船作為補充。建立聯農帶農益農機制,改良推廣適合漁民小規模海上養殖的現代化設施,鼓勵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平臺、重力式網箱“1+N”組合發展的綜合養殖模式,帶動漁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積極發展深遠海養殖社會化服務,推動產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