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所承擔的“抗病鏡鯉新品種選育”項目將“組學”引入抗病品種選育,建立了一套新的抗病魚類品種選育技術方法,并成功將魚類抗病選育品種--抗病鏡鯉選育至F3代。

“抗病鏡鯉新品種選育”項目組自2004年開始,針對鯉魚網箱集約化養殖出現的大規模死亡現象,采用分子輔助育種手段,利用群體有益遺傳變異開展抗病鯉魚新品種選育工作。歷經12年的科技攻關,項目組利用PCR序列比對法和電鏡病毒捕獲法,結合病狀特征和病原流行病學,確診導致鏡鯉等爆發性死亡的病原為錦鯉皰疹病毒(CyHV-3)。通過深度測序,獲得了在抗病過程中差異表達基因及信號通路,完成了鯉免疫相關基因挖掘與SNP提取、抗病性狀QTL定位及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獲得抗病性狀密切相關的基因標記,鎖定抗病性狀主要位于鏡鯉7個連鎖群上。目前抗病鏡鯉已選育到F3代,平均成活率比對照組提高了51.3%,形成鯉抗CyHV-3的F3核心選育系1個,保存抗病核心育種群體5000尾。

10月10日,“抗病鏡鯉新品種選育”項目通過了農業部漁業局組織的專家組現場驗收。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杰、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院長常亞青、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于翔組成的驗收專家組建議下一步應擴大繁殖規模及養殖區域,進一步提高篩選標記準確性,并運用到其他鯉魚品種中,從而充分驗證選育鏡鯉的抗病性的同時,全面提升鯉對CyHV-3感染的成活率。驗收會議由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科技與質量監管處處長王雪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