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做出授予“2017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勵”的決定,黑龍江所“雅羅魚耐鹽堿機制及種質開發利用”成果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國三北地區蘊藏著大量的鹽堿水資源,由于在高鹽、高堿、高pH的環境下,大多數魚類生存受到限制,水域生產力較低,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該成果針對雅羅魚適應高鹽堿環境的特點,從生理學、分子生物學、養殖技術、種源特性、耐鹽堿的生理機制、良種選育等方面,系統開展了雅羅魚屬魚類的遺傳進化及種質保存,耐鹽堿分子生理機制,耐鹽堿良種選育研究,開發出雅羅魚分子標記和與魚類耐鹽堿性狀相關的候選基因;構建了雅羅魚的第一代遺傳連鎖圖譜,鎖定了41個與耐堿性狀顯著相關的SNPs,為開展耐鹽堿魚類適應性進化及遺傳機理研究奠定了基礎;通過“淡水-弱堿水”滲透壓調節技術,促使洄游性灘頭雅羅魚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性腺發育成熟,實現了全人工繁殖及規模化養殖;篩選出了適于鹽堿水質增養殖的瓦氏雅羅魚、灘頭雅羅魚、高體雅羅魚耐鹽堿魚類種質3個,培育出生產性能優異的雅龍魚良種。形成了耐鹽堿雅羅魚人工養殖、規模化繁育、病害防控等一系列技術規范。生產推廣耐鹽堿魚類苗種320萬尾苗種,在黑龍江、江蘇等3000畝養殖池塘、泡沼等典型鹽堿水域進行推廣示范,取得十分理想的養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