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HSY201902Q/2019GH08)資助下,冷水性魚類病害防控創新團隊李紹戊研究員等人開展的“鮭鱒魚細菌性冷水病(BCWD)流行病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Phenotypic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Recovered from Diseased Salmonids in China”發表于美國微生物學會《Microbiology Spectrum》(JCR一區,影響因子7.171,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128/Spectrum.00330-21),該研究還得到了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Thomas P. Loch教授、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Pierre Nicolas博士的大力支持。
BCWD的病原為嗜冷黃桿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該菌主要感染鮭科魚類,給全球鮭鱒魚養殖業帶來嚴重經濟損失,但是我國養殖鮭鱒BCWD的發生與流行規律尚無報道。研究團隊自2016年在黑龍江、遼寧、甘肅和青海等地區系統開展養殖鮭鱒BCWD的流行病學調查,進一步對嗜冷黃桿菌分離株的表型、基因型、致病性和耐藥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BCWD在我國養殖鮭鱒中普遍存在且危害嚴重。嗜冷黃桿菌分離株的基因型分為5種,其中ST12型(CC-ST10克隆型)為全球主要流行基因型,ST78型僅在北美洲的患病虹鱒中有報道,而ST355、ST356和ST357型僅在我國有發現;分離株的血清型包括Fd和FpT型兩種,且血清型與宿主呈顯著相關。人工感染試驗證實,CN06(ST12型)和CN07(ST78型)株對虹鱒幼魚具有較高的致病性且試驗虹鱒表現出與BCWD一致的臨床病征。此外,嗜冷黃桿菌分離株對恩諾沙星、氟甲喹和氨芐西林等藥物具有較強的耐藥性,對氟苯尼考等藥物較為敏感。本研究首次報道了我國養殖鮭鱒源嗜冷黃桿菌的病原學研究;未來,團隊將繼續圍繞嗜冷黃桿菌的流行傳播規律、致病機制、快速檢測技術和免疫防控方法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以期為鮭鱒BCWD的防控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