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類基因組學與基因編輯創新團隊開展的“梭鱸幼魚對碳水化合物需求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arbohydrat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hepatic and intestinal health, and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juvenile pikeperch (Sander lucioperca)”發表于JCR1區期刊《Aquaculture nutrition》(https://doi.org/10.1155/2024/8450154)。
梭鱸(Sander lucioperca)隸屬鱸形目梭鱸屬,具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肌間刺等優點,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淡水養殖品種,但目前梭鱸未實現規模化養殖,其中優質配合飼料的缺乏是制約因素之一。為探明梭鱸對飼料碳水化合的需求水平,并探究碳水化合物添加對梭鱸幼魚健康的影響,該團隊從生長性能、肝和腸組織學、抗氧化能力、免疫應答以及腸道菌群組成等層面開展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梭鱸幼魚對飼料碳水化合物的需求水平不超過17%,淀粉水平在不超過10%(碳水化合物水平17%)時,梭鱸幼魚生長性能最佳,肝臟和腸道組織形態未受到損傷,未出現炎癥反應,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豐富度較高,并且有害菌群的豐度相對較低。
該研究確定梭鱸幼魚對飼料碳水化合物的適宜水平,解析碳水化合物對梭鱸幼魚健康的影響,為推動梭鱸幼魚高效飼料研發和養殖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該研究得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23TD22)、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FGRC18537)和黑龍江省種業創新發展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