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省水產學會組織專家對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虹鱒‘水科1號’‘全雌1號’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進行成果評價。評價專家組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娣、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琪、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樓寶、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夏長友、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楊雨虹組成。評價會由黑龍江省水產學會理事長張笑飛主持。

虹鱒作為我國冷水性魚類養殖的當家品種,我國自主品種匱乏,種源長期以來受到國外限制,國產苗種供給無法滿足內需,成為虹鱒產業面臨的最大困境。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經過三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系統開展了虹鱒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育種技術研發、新品種培育、養殖模式構建等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

該成果一是在黑龍江省建立了亞洲規模最大、遺傳多樣性最豐富的虹鱒活體種質資源庫,已獲批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黑龍江流域分庫。收集并保育了來自世界5個虹鱒地理種群共8萬尾;開展了重要經濟性狀遺傳機制研究,挖掘出7個與生長、育性和耐高溫相關的分子標記;創制了耐高溫新種質1個,淡水耐受溫度最高達到26.5℃,海水度夏成活率達到88%。二是首次在國內建立了基于BLUP模型的虹鱒家系選育技術體系。發明了全雌三倍體核心制種技術,三倍體率達99.7%、雌性化率達100%;優化了苗種標準化繁育技術,實現了種源自主可控。三是培育出虹鱒“水科1號”和“全雌1號”國審新品種,填補我國虹鱒品種空白,其中“水科1號”入選2024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產品。與未選育的虹鱒生長速度相比,“水科1號”提高21.9%、“全雌1號”提高21.3%。四是在黑龍江省建成了國內最大虹鱒種源基地—省級鮭鱒良種場,并在黑龍江、新疆、四川、云南、青海、甘肅、山東等7個省份建立了7個擴繁基地和11個示范養殖基地。創建了高原流水池塘、高原庫灣智能化網箱、陸-海-島和陸基-近岸-遠海等養殖模式。兩個新品種全國市場占有率達30%,主產區覆蓋率達80%,實現了虹鱒新品種由黑龍江輻射到全國主產區,扭轉了種源長期受國外壟斷的局面。
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技術先進,經成果轉化推動了產業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全雌三倍體規模化制種技術、耐高溫新種質創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