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所“農業部漁業物種資源保護專項”大麻哈魚項目組通過多年對我國大麻哈魚類棲息地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系統調查與分析評價,選擇黑龍江及其支流呼瑪河、松花江及其支流湯旺河和綏芬河等不同類型河流作為大麻哈魚關鍵棲息地修復與種群恢復、重建的重點示范區,并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
課題組通過對大麻哈魚回歸群體跟蹤調查與個體鑒別評估了大麻哈魚增殖放流效果。課題組已連續六年在湯旺河開展大麻哈魚標記放流與種群重建工作,已連續三年監測到人工增殖放流回歸群體。今年春季人工培育大麻哈魚苗在湯旺河經過十天的野化、適應和銘記過程放流,實現自主降河洄游,完善增殖放流技術。截至目前已在湯旺河回收漁民捕獲大麻哈魚溯河回歸個體四尾,此項工作為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指示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課題組在呼瑪河開展了大麻哈魚產卵場修復工作并將大麻哈魚親魚遷移歷史產卵場,采用射頻跟蹤監測和視頻監測技術研究大麻哈魚上溯行為及其對產卵場環境因子的選擇,結果顯示在呼瑪河示范河段具備大麻哈魚產卵場環境條件,實驗大麻哈魚95%以上上溯時選擇適宜生境成功繁殖產卵,完成生活史。課題組在東寧鮭魚放流站通過大麻哈魚產卵場環境關鍵因子的篩選實驗,設計建造了大麻哈魚人工產卵場并將實驗大麻哈魚親魚移入。采用水下視頻監測及射頻跟蹤技術研究大麻哈魚的繁殖行為,可見在實驗區域大麻哈魚個體繁殖率達到100%,表明該人工產卵場具有較好實用性,可用于探究大麻哈魚產卵場的修復機理,實驗結果適合對大麻哈魚產卵場修復示范區進行推廣應用。
大麻哈魚產卵場修復示范工作的成功,對大麻哈魚產卵場等關鍵棲息地保護與生境功能恢復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為大麻哈魚種群增殖保護與重建工作提供關鍵科技支撐,為加快漁業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