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22日,黑龍江所“鹽堿水域大鱗鲃養殖技術與推廣”課題組在組長徐偉研究員的率領下,赴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和山西等5省(市)開展了為期6天的實地考察調研,了解大鱗鲃在我國北方地區的養殖狀況,為下一步實施有針對性的科研和推廣工作打好基礎。
經實地走訪得知,大鱗鲃主要養殖模式有池塘養殖、流水養殖、推水式養殖和網箱養殖等,苗種主要來自黑龍江、天津、山東、廣東、河北、四川和新疆等地,年商品魚產量約為1000萬公斤,價格達到40--60元/公斤,經濟效益是大宗淡水魚類的3~4倍。大鱗鲃因耐鹽堿、耐低氧、病害少、生長快、易飼養、肉質好、效益高等特點,得到了上述地區養漁戶的好評。大家一致認為,現在大鱗鲃的生產渠道和消費市場都已基本成熟,是鹽堿水域規模化養殖的最佳優質魚類新品種。
2003年大鱗鲃由烏茲別克斯坦引進到黑龍江所,至2012年實現全人工繁育成功,課題組又經過近5年的養殖推廣工作,現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進行了低洼鹽堿水域的增養殖,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隨著課題組“以漁改堿”養殖示范和推廣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對區域生態環境的修復與改善,大鱗鲃必將成為我國鹽堿地區主要養殖魚類品種,將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漁業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