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黑龍江所資源研究室主任、資源學科帶頭人劉偉研究員應邀登上科技大講堂的講壇,以中國“大麻哈魚的回家之路”為題,為在所職工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普講座。
劉偉研究員以一幀大麻哈魚受精卵圖片開題,猶如在講述一部回家童話,將這條“鄉戀之魚”的故事娓娓道來:大馬哈魚屬鮭科魚類,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的名貴、大型經濟魚類。每到春季,都會有近億條在太平洋海域生長4年的大馬哈魚踏上返鄉之旅,回到它們出生的淡水中去繁衍后代。大麻哈魚有著非比尋常的嗅覺,在匯入大海的成千上萬條河流中,它能夠做到把母親河的一滴水從8百萬升的海水中區分出來,并會溯著家鄉河水的洶涌急流游向4年前孵育它們的那片沙礫。
劉偉談到:大麻哈魚的回家之路布滿荊棘。一路上,相當數量的大麻哈魚在還沒有到達淡水區域前,就成了海獅、虎鯨、鯊魚的口中美餐。途中,它們還要遭遇許多大大小小的瀑布,跳躍這些瀑布對于大麻哈魚而言,相當于人跳過四層高樓,更何況瀑布上還守候著成群的灰熊和魚雕。即便是順利到達淡水河的大麻哈魚,也會因為身體難以適應突然缺鹽的環境,會停止進食,完全依靠身體貯存的能量逆流而上。歷經千難萬險能夠最終回到家鄉的大麻哈魚已經筋疲力盡了,它們用殘存的最后一點力量,產下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卵(只能在淡水中存活),完成它們一生只有一次的神圣之旅,并在生命啟程的地方走過生命最后的時光。大麻哈魚的一生,可以稱為令人震撼的一生,于人的啟迪也更大。
劉主任話鋒一轉說道:人類無節制的經濟活動和滅絕性自然捕撈,已經使大麻哈魚資源幾近衰竭。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展大麻哈魚資源調查和資源恢復工作意義更為重大。黑龍江水產研究所自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在我國的“大麻哈魚之鄉”--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縣的黑龍江畔開展大麻哈魚資源調查工作。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又相繼開展了人工繁育、增殖放流等資源修復與棲息地重建工作。在幾代資源學科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下力,我們已經在湯旺河流域捕撈到回歸的大麻哈魚成魚,這也是對我們多年艱苦工作的極大回饋和鼓舞。
講座上,劉偉還向大家展示生動精美的大麻哈魚圖片和課題組工作照片。
通過這次科技大講堂,不僅讓全所職工深刻了解了大麻哈魚,也了解了我們資源學科科研人員的工作的辛苦,喚醒了大家對于自然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