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黑龍江所匡友誼研究員項目組在鯽魚肌間刺基因編輯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篩選到了無肌間刺和少肌間刺的鯽突變體,這是經濟魚類無肌間刺種質創制的重大突破。
鯉科魚類是我國主要大宗淡水養殖魚類,年產量超過1900萬噸,肌間刺長期以來是鯉科魚類品質低的代表性詞匯,因肌間刺的存在造成了消費者食用的不便以及影響魚肉產品加工,如果能夠逐漸減少并最終沒有肌間刺,這將是我國水產養殖的重大技術突破,使我國廣大消費者永久受益。
項目組從2009年開始對鯉科魚類肌間刺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探討,經過十余年的研究,采用QTL、GWAS和轉錄組分析篩選到與肌間刺相關的候選基因1500多個,從其中挑選了部分基因在斑馬魚中進行基因敲除驗證其功能,從中篩選到1個調控肌間刺發育的關鍵基因,可使斑馬魚肌間刺完全消失且不影響斑馬魚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項目組進一步采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術在鯽中敲除了該關鍵基因,篩選獲得了肌間刺完全缺失突變體和肌間刺數量在4~20之間的少肌間刺鯽突變體,為無肌間刺鯽新品種的選育奠定了基礎,也為鯉科魚類肌間刺性狀的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