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農民日報》以《自主創新,填補我國虹鱒良種空白》為題,詳細報道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有關虹鱒種業創新成果。
虹鱒(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原產于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為鮭科、太平洋鮭屬的一種冷水性魚類。作為高端水產品的代表,虹鱒近年來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客”,這完全得益于黑龍江所三代科技工作者近60年來堅持自主技術創新和推動產業不斷進步。特別是在國內虹鱒養殖業長期面臨的原種和優良種源被國外壟斷的不利狀況下,黑龍江所依托農業農村部淡水水產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和黑龍江資源及增養殖重點開放實驗室的人才、技術和經費支持,利用老一輩科學家們千方百計保存下來的種質資源,先后攻克了虹鱒家系選育、全雌制種、三倍體規模化制種等關鍵技術難題,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審虹鱒新品種“水科1號”和“全雌1號”,解決了虹鱒苗種長期依賴進口的產業“卡脖子”難題,實現了虹鱒三倍體苗種的國產化,填補了我國虹鱒良種的空白。
2023年5月,虹鱒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一批國家水產育種聯合攻關計劃”。黑龍江所牽頭聯合國內龍頭企業啟動了虹鱒良種的規模化繁育;探索開展虹鱒“陸-海-島”接力養殖模式和解決鹽化、越冬、度夏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有望實現產業鏈聯動、資源互動及綠色優質海產品的可持續供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