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南京舉辦的“2024中國農學會年會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主持發布了《2024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黑龍江所培育的虹鱒“水科1號”、鏡鯉“龍科11號”成功入選重大新產品。
良種培育是我國虹鱒產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為解決我國虹鱒養殖產業種源“卡脖子”問題,黑龍江所利用遺傳背景豐富的虹鱒引進群體,培育出速生、高產虹鱒“水科1號”新品種。該品種以虹鱒美國道氏、美國加州、丹麥、挪威和渤海等種質為基礎群體,挑選性狀優良的個體作為父母本,采用Griffing完全雙列雜交的交配設計進行正反交構建選育家系,以生長性狀、存活率為選育目標,采用BLUP指導家系選育技術,經過連續4代選育而成。虹鱒“水科1號”具有速生、高產的特性,生長速度提高21.89%,成活率提高8.5%,單位產量提高10%以上,流水池塘或網箱養殖模式畝產可達7500kg以上。該品種可在全國各地流水池塘、大型湖泊、水庫、深遠海網箱等養殖,全國具有冷水資源的地區均可開展繁育。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有效解決了我國虹鱒市場上小群體自繁導致的生長速度慢、抗逆性能差、早熟等種質匱乏問題,對我國鮭鱒魚養殖業產能和品質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鯉皰疹病毒III型(CyHV-3)是導致鯉養殖中爆發性死亡的主要病原,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給鯉產業造成了巨大損失。針對鯉產業中CyHV-3感染導致大規模死亡問題,以解決制約產業關鍵問題為導向,構建分子精準育種技術體系,突破魚類抗病性狀選育難的技術瓶頸,培育了國內外第一個抗皰疹病毒鯉新品種鏡鯉“龍科11號”,解決了因CyHV-3感染發生大規模死亡的鯉產業難題。鏡鯉“龍科11號”養殖成活率在93.7%以上,比其它鯉養殖品種成活率提高14.8-600%,且養殖環境越惡劣,其相對成活率越高。鏡鯉“龍科11號”抗病新品種的推廣養殖,可顯著降低鯉養殖CyHV-3感染造成的大規模死亡、提高養殖產量。同時該品種的養殖可減少魚病的發生,從而減少養殖過程中漁藥的使用,提升魚肉品質,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鯉產業的提質增效,適宜在全國范圍內的人工可控淡水水體中養殖。


中國農學會已連續7年組織開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遴選工作,此次發布的《2024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在廣泛征集和嚴格遴選基礎上產生,旨在暢通產學研用對接渠道,創新引領農業農村科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