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所鹽堿水域養殖品種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任務“農業排堿水漁農循環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在位于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自治縣的連環湖科學實驗基地通過現場驗收。現場測產結果顯示,經“以漁治堿”改良后的原始鹽堿地種植的“宏科181”品種稻谷產量為508.3千克/畝、“中科發5”品種稻谷產量為515.4千克/畝,均突破“千斤”大關;池塘養殖大鱗鲃等耐鹽堿性魚類平均畝產量430公斤;農業排堿水零排放,實現了循環利用。“以漁治堿”高效改良碳酸鹽型鹽堿地在黑龍江杜爾伯特取得成功,在鹽堿荒地實現水稻和水產雙豐收。

任務負責人趙志剛研究員做了詳細介紹,黑龍江所多年來遵循“宜糧則糧、宜漁則漁”原則,開展東北地區鹽堿水土漁業綜合開發利用技術攻關,突破了鹽堿地池塘生態養殖、生物絮團高效降堿及水質調控、鹽堿地漁農綜合種養等關鍵技術,創建了碳酸鹽型鹽堿地“以漁治堿”異位循環水漁農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對重度鹽堿地的生態修復與改良,使鹽堿荒地煥發生機,提高鹽堿池塘養殖效率,實現“漁米雙收”。本年度,團隊在前期基礎上,進一步熟化和集成了池塘-農田循環水工程化改造、水產苗種耐高堿適應性馴養、生物絮團高效降堿、池塘-泡沼接力生態養殖、池塘-農田循環水養殖等技術,構建了“以漁治堿”農業排堿水漁農循環利用模式,并在連環湖科學實驗基地進行示范。

鹽堿地漁農綜合生態種養模式是一種將水產養殖與鹽堿地農田種植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生產方式,具有穩糧、促漁、提質、增效等特點。該課題探索了漁農綜合種養對鹽堿地改良和生態修復的效果,為鹽堿地區水土一體化利用與生態改良提供漁業新途徑。
《科技日報》、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極光新聞》等媒體對本次驗收活動進行了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