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機遇、讓生命燃燒
聯合第一黨支部 董曉麗
在我們聯合第一黨支部,有這樣一位黨員,她大學畢業就北上來到哈爾濱,在這里一干就是三十余年,深深扎根在這片黑土地上,將自己的熱情毫無保留的獻給了水產科技事業,她就是紀鋒研究員。
紀鋒同志84年來所工作,先后工作在科研、開發、管理等崗位,從我所的科研處長到長江所副所長,變的是職能、身份,不變的是工作的熱情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
紀鋒同志是我的老領導,這也是我們支部派我來作這個報告的原因。在我印象里,“責任”這兩個字在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研究所的事無小事,曾經聽她講過“工作初期,為了推廣咱們所研制的增氧機,她一天跑三個縣市,來不及吃飯就隨便墊吧一口,趕夜路沒有座位就鋪張報紙席地而坐。”。曾經有個山東的研究所所長跟我說“小董,你們紀處跟你這么大時,坐好幾天的火車來跟我催債,討要增氧機的錢”。聽著像句玩笑話,可是真實的反映了紀鋒同志把研究所的事當自己的事,這就是責任。
要說紀鋒同志的另一優秀品質,就是“敢于擔當,勇于奉獻”,永遠保持著一股“沖勁兒”,熟悉她的老同事對我說“你們處長永遠像打了雞血”、還有人說“你們處長長了九個腦子”。研究所發展靠什么?靠的是大項目、大成果、大平臺、大人才,在當科研處長期間,她組織咱所專家謀劃了“冷水魚行業專項”等三個行業專項,爭取項目經費6000余萬元,充分保證了我所“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飽滿的科研任務。2009年-2015年,我所拿到了兩項國家獎,2015年的國家獎從2013年就開始申報,申報過程我親身經歷,用一句話形容就是“舉全所之力”,紀鋒同志擔任總指揮的角色,帶領孫效文、石連玉、陳惠、梁利群等同志加了多少班、熬了幾個夜、跑了多少路都無法用數字來衡量,雖然獎勵證書上沒有她的名字,可是她比誰都興奮、比誰都高興。我所科技平臺的建設在全院首屈一指,“冷水魚聯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部重點實驗室等等,這些平臺的爭取不是光申報材料寫的漂亮就可以的,需要與科技部、農業部、發改委、省科技廳等一系列部門領導溝通匯報,紀鋒同志都是沖在最前面。在這一方面,金星所長對紀鋒同志的評價有三個字,那就是“臉皮厚”,吃過閉門羹、遭過冷眼,不理解的同事沖進辦公室拍她桌子,但是她從來沒有退縮過。委屈嗎?當然委屈,關上門哭一場,工作還是一如既往。對于年青人的培養,紀鋒同志一向“毫無保留”,我一進所,她就把我安排在身邊,手把手的教我科研管理怎么做、科研項目怎么組織、如何與科研人員溝通。她常常對年青人講“只要給我一個舞臺,我就會充分展示發揮自己”,她經常鼓勵周圍的青年同志要踏實工作,要利用一切機會充分展示自己、鍛煉自己,使自己成熟起來。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服從組織安排是天職”,2013年,紀鋒同志克服了兩地分居、背井離鄉、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環境的困難,服從組織安排,前往長江所擔任副所長,她飽受對家人的思念之苦,對于不能照顧家人,她深感愧疚,但是工作的熱情絲毫沒有減退,她一心撲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抓國家基金申報業績突出,抓住機遇,積極組織論證了長江專項、西藏專項,先后拿下了8500萬元的大項目,開啟了我國繼上世紀七十年代后內陸重點水域漁業資源與環境第二次大調查的序幕,引起社會各界對漁業生態保護的關注。2016年,紀鋒同志主動辭去長江所工作,結束了兩地分居,回到黑龍江所,成為一名普通科技人員,工作崗位有了巨大調整、職務也有了很大落差,但是她沒有抱怨、沒有情緒,絲毫沒有影響到她的工作熱情,回所后又積極的投身于黑龍江所的建設。
凡事就怕“認真”二字,紀鋒同志對于工作極度認真。科研處經常組織各種類型的學術會議,接待來自全國的參會者,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她總能安排的妥妥當當。有時安排完所有客人已經夜里十一二點,無論多晚,她都要親自到會場布置一番。為了省錢,我倆出差經常住一間房,天還沒亮她就悄悄起床,怕吵到我,跑到衛生間熟悉一天的會議流程。這份認真的態度貫穿于她的整個工作中,也深深影響了我和周圍的同事。
可是大家別忘了,紀鋒同志是一名女性,是丈夫的愛人是孩子的母親,我們常說職場上的女人不容易,可是紀鋒同志經常跟我說:我們女人更應該自強自立,更應該有自己的一番事業。
一個人的生命是暫短的,正因為暫短才要努力的去創造、去奉獻,而不是去享受、去索取。在成績和榮譽面前,紀鋒同志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33年所走過的道路,她說“是黨和人民培養了我,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工作。為祖國水產科技事業、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我要更加努力工作,為黨和人民貢獻自己的一切。”
這就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