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心得體會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 做合格共產黨員
科研第二黨支部 張萬全
題記:有一種東西雖然短暫存在,但他的精神注定會化為永恒。
10月13日,科研第二黨支部與聯合第一黨支部的黨員一起觀看了由峨眉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焦裕祿》。影片中的蘭考,黃沙漫天,環境惡劣,群眾很苦,老邁的原縣委第一書記調走了,單薄瘦弱的新任縣委第二書記焦裕祿同志準時到任了。他帶領蘭考人民戰風斗沙、抗旱排澇,始終心不離群眾,身不離災區。在他475天有限的生命里,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最后的一份心力交給了黨的事業,交給了睜著盼著期待改變蘭考的人民,更給我們留下了黨員干部與人民心連心、手挽手、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種密切聯系群眾的精神。影片再一次使自己的心靈被一種高尚情操和偉大精神所震撼和洗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焦裕祿精神影響了一代人。我們要看焦裕祿是怎么做的,對照自己,見賢思齊。”是呀,焦裕祿書記在蘭考工作的時間并不長,但卻給我們留下了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應該具有的寶貴精神財富。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塑造合格共產黨員,焦裕祿同志就是我們努力爭做合格共產黨員的一面鏡子。勿庸置疑,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已不再那么艱苦,但我們仍要以焦裕祿精神來鼓舞和鞭策自己。
我們要學習信念堅定的焦裕祿。焦裕祿同志帶著“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決不離開”的堅定信念來到這個無論是干部面貌還是地理環境都十分差強人意的貧困縣。他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言語之間無不折射出焦裕祿堅定的信念和與自然作抗爭的精神。他背著干糧袋,拿著油紙傘,和大家一起追沙、查水,用舌頭辨別堿的種類和含堿量,用行動率領全縣干部群眾掀起改變蘭考面貌的攻堅戰,創造出了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業績。當他帶著無盡的眷戀離開他摯愛的親人和事業的時候,人們在他病床枕頭底下發現的是一本《論共產黨員修養》,他就是這樣,始終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時下一些被查處的黨員干部,不信馬列奉鬼神,不問蒼生求上帝,把風水當作精神的支柱。試想,沒有了理想信念的干部怎會不腐化墮落?
我們要學習為民服務的焦裕祿。焦裕祿同志始終把為民服務烙在自己心里。在蘭考,當他看到群眾因缺吃少穿冒著大雪準備外出逃荒時深感羞恥和痛心,他面對因生存問題而被迫偷拿公家的群眾說的卻是“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當面對組織上準備救濟時他首先想到的是群眾。他帶頭到困難村去,與基層干部同甘苦、共患難,熱情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具體困難。面對極其殘酷的自然災難,焦裕祿總是身先士卒,總是排在第一線,走村進戶,聽取群眾心聲,及時了解疾苦,無論走到哪里,不論對象是誰,他都能做到不搞形式,不擺架子,隨時都能跟群眾說到一起,同群眾保持密切關系。正如他在給貧困群眾送去過年的面粉和錢時告訴老人“他是他們的兒子”。我們黨員干部,要以焦裕祿同志為榜樣,樹立群眾觀點,強化問題導向,解決實際問題,在勤政履職重實干上見成效。
我們要學習敢于擔當的焦裕祿。焦裕祿面對蘭考因缺糧浮腫病蔓延沒有退卻,而是知難而進,想辦法解決問題。他悄悄從外地買糧食,在專案組面前他能挺身而出“讓百姓吃上飯,這政治錯誤又能錯到哪里去!”作為縣委書記的他,他敢于正視問題不回避、承擔責任不推諉、直面矛盾不上交,把責任穩穩地扛在肩上。“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而如今,有的干部見著矛盾繞道走,得罪人的事不敢,棘手的問題不碰,事不關己,得過且過,嚴重傷害了干部隊伍形象。試想,為官無擔當,如何心系群眾,怎能造福一方?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和平年代、繁榮時期,更容易出現黨員干部思想的裂變,那種戰爭年代和生產建設時期的黨員干部本色已經在某些地方、某些人身上逐漸被腐蝕,他們變得自高自大,擁權自重,面對金錢貪得無厭,對待群眾毫無感情。這樣的黨員干部,不僅是他個人的行為讓群眾感覺到寒心,更為可怕的是他讓人民失去了對黨的信任。焦裕祿精神猶如一面明鏡,它時刻提醒我們,凡事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能夠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