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建黨94周年,科研第三支部書記牟振波帶領本支部黨員,結合所承擔的環境與質檢評估、資源調查研究等科研任務,赴黑龍江撫遠,在完成科研項目現場采樣和調查任務的同時開展了以“自強愛國,艱苦創業”為主題的支部活動。
一、開展學習老一輩艱苦創業,吃苦耐勞的“北大荒”精神
1958年,數萬名解放軍復員官兵、知識青年和革命干部,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位于中國黑龍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他們爬冰臥雪,排干沼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的糧食,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也為我們留下了艱苦創業,吃苦耐勞的寶貴的“北大荒”精神。
撫遠坐落于中國的最東端,以盛產鱘魚、鰉魚、大馬哈魚、“三花五羅”等名優特魚而聞名遐邇,是“中國鱘鰉魚之鄉”、“中國大馬哈魚之鄉”,號稱“華夏東極,淡水魚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黑龍江省水產人經過一代代的不懈努力,利用地理資源優勢,踏實苦干,刻苦鉆研,克服氣溫低冷,設施簡陋等環境因素,開始了鱘鰉魚人工繁殖的研究工作。最終,把撫遠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鱘鰉魚種魚繁育養殖基地,全面實施人工繁育技術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使珍稀的鱘鰉魚既得到了合理保護,又發揮出了最大的經濟效益。
二、拓寬支部黨員的知識面,增強漁業資源保護意識
支部黨員一起參觀了撫遠魚展館、支部書記牟振波親自做起講解員,介紹了撫遠縣現有的21科105種魚類資源和一些魚類的典型分類方法,他希望大家多了解魚類分類和捕撈知識以提高將來采樣的準確性。在鱘鰉魚產孵基地和大麻哈魚放流站,支部黨員了解了親魚采捕、暫養、催產、孵化、放流的全過程,體味到了一線水產人員工作的艱辛,真正理解了正是一代代水產人的不懈努力、不辭辛勞,才有了現代漁業經濟的繁榮,才能使我們能夠繼續享用這豐美的漁業資源。
黑龍江所科研人員目前仍在撫遠繼續著資源保護、環境監測等科學研究,并建立了農業部黑龍江流域漁業資源科學觀測實驗站。為進行魚類物種資源調查,提供全國漁業統計抽樣數據提供了平臺優勢,也為更好完成漁業調查統計工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支部黨員參觀了為紀念二戰中解放撫遠犧牲的27名蘇聯紅軍所建的“撫遠蘇聯海軍英雄烈士紀念碑”,共同感受了為世界反對法西斯戰爭付出生命,長眠于中國的土地上的蘇聯紅軍的國際主義英雄氣概。在于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上,支部黨員了解到,被稱為撫遠三角洲的黑瞎子島,由于歷史原因一直有俄羅斯控制。2008年10月14日,中俄雙方在黑瞎子島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使黑瞎子島的一半,從此重新回歸中國的版圖。黑瞎子島的收復是因為祖國的強大,祖國的安定和平是因為有強大的人民軍隊在守衛著我們的家園。一名士兵說過從當兵以來已經連續5年沒有回家過年了,但是他認為祖國需要他,那么“我們一家不圓,萬家園”。
大家紛紛表示,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科技工作者,祖國需要我們掌握核心科技技術,我們要學習邊防官兵們默默奉獻的精神,不辜負他們的付出,在后方為我們共同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正如撫遠水產事業的發展壯大需要忘我的實干精神一樣,黑龍江所的未來也同樣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努力拼搏。作為黑龍江所的一份子,我們首先要做到兢兢業業,堅守崗位,做好本職工作,要具備“螺絲釘”的精神;再有,要培養迎難而上的實干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同時要“嚴以律己,嚴以修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保護好我們的資源,以中華復興為己任,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為黑龍江所的明天奉獻青春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