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卻的紀念
--再讀“八女投江”有感
科研第二黨支部 徐黎明
第一次知曉“八女投江”那是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上,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再次溫故這個革命故事,我仍慨嘆她們的“了不起”!八女英烈用生命和熱血捍衛了民族的尊嚴,在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史上,寫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余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抗聯隊伍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天早晨過河。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后,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祿發現了江邊有篝火閃動,向日本守備隊報告有抗聯戰士在江邊休息。后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將抗聯戰士包圍。拂曉時,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沖。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指導員冷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在指導員冷云的帶領下,八人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集體沉江,壯烈殉國,在烏斯渾河的急流中壯烈犧牲的女英雄,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云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柔弱的一群女子,卻有一身的硬氣,寧可將生命交付于湍急的河水,也不肯在日寇的鐵蹄下屈辱求生。花一般的年紀,卻擁有如此的氣概——“巾幗英雄光照千秋 烈女忠魂功垂千史”。歷史的長河里有數不清的英雄,她們視死如歸,堅強不屈。她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如今,我們不需要用生命去交換和平,但我們可以用智慧與勇氣擊敗和跨越荊棘。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我與英雄的事跡、精神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