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苦中鑄就忠誠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科研第二黨支部 張萬全
苦難,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艱難困苦可以鍛造心智和心志,成就一個人,也可以壓跨意志和毅力,毀掉一個人。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毀滅。習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擔任我們黨的總書記,并明確為全黨的核心,應當說,與他在陜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辛磨煉、積極努力,以及之后的歷練是密切相關的。一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為我們展現了習近平真實的知青歲月和成長歷程。
志存高遠,孜孜以求。在梁家河的7年,習近平立志為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辦好群眾關心和迫切需要有大事情。這種毅力和決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也養成了他胸懷為民謀福利的信念和抱負。7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階段,對他整個成長、成熟、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這種在艱苦歲月中立下的大抱負、練就的大氣魄、獲得的大本事、凝成的大勇氣,才使我們有幸見到一位敢于“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的大國領袖。
刻苦讀書,學思漸悟。讀書開闊視野,學習使人上進,思考天地方寬,深悟可得真理。在梁家河,習近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七年中,他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涉獵政治、歷史、文學、哲學和軍事著作。政治幫助他明確政治方向,哲學幫助他抓住事物的本質矛盾,歷史幫助他把握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文學幫助他豐富精神世界。今天,總書記強調的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優秀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正如他在講話中強調的那樣,“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腳踏實地,心懷天下。真正贏得群眾信賴和擁護的人,一定是一個心里想著、裝著群眾,愿意為解除人民疾苦的人。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期間,始終把為當地群眾辦實事、改變當地落后面貌作為自己矢志不渝的責任和信念。他帶領干部和群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一點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干涸。習近平認為自己“就是個普通農民”,還經常說他是“老陜”,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把自己完全看成是農民的一分子。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共產黨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強調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概括起來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把人民作為力量的源泉。提出“扶貧要攻堅、扶貧要精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科學論斷,體現的正是習近平同志一貫的家、國、天下的情懷。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共產黨人勤學修德、勵志成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光輝典范,為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補足理想信念之“鈣”標定了時代坐標。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甘向群眾拜師的誠懇態度、愿為群眾辦實事的務實作風和愿意同人民群眾建立深情厚誼的為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