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挺的身影,深情的眼
——觀《周恩來回延安》影片有感
科研第二黨支部王荻
清晰的記得1998年的時候我在讀高中,與三兩好友慕名觀看了由傅紅星執導,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文獻電影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云》,從那一刻起,那筆挺的身姿,那一襲黑風衣便深深銘刻在腦海里,再不曾忘懷……
猶記得那樣的課文“路那樣長,人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將要開來的方向……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跑。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可是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后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十里長街送總理》,人民的好總理,一生熱愛著我們的祖國,我們的人民,也永遠被我們的祖國和人民所熱愛所銘記。
時隔二十余年,我早已離開校園并年近不惑,又與所內黨員同志們一起觀看了改編自曹谷溪的報告文學《周總理回延安》的同名電影,一時之間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停息。不能忘記總理永遠整齊的頭發,整潔樸實的著裝,筆挺的身姿,深情凝望的眼。每每看到那挺直的脊梁,就想起那一句鏗鏘有力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每當看到那樣深情的眼神,就像融入進一片無私無畏的海洋。我們的總理在1973年75歲高齡大手術未愈的情況下,拖著病體回延安,那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啊!他說“近鄉情更怯!”,他說“我們的工作做的還不夠”,他說“我們要讓延安人民過上好日子”,他說“在延安上空再盤旋一圈,我還沒看夠”,他還說了很多,可是人們只是說“總理,我們想你啊,總理你該休息一下啦!”那么那么多的話融化在一片小米飯的香氣里,那么那么多的情沉淀在大紅棗的甜蜜里,那么那么多的不舍呦都在深情對望和默默揮手間,那是一種無聲的誓言與決心,那是一種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果敢和勇氣。
周恩來總理沒有留下自己的血脈延續,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周恩來同志半個多世紀奮斗的人生歷程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他的身影、他的精神在不同的革命年代、發展年代擁有著不同的縮影,卻有著相同的鼓勵意義。因為敬仰所以不敢、不會也不能忘記,我們必將緊跟革命先輩的步伐,踏實奮進,通力合作,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牢記共產黨員“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