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上世紀八十年代鯉養殖品種存在的“良種少、生長慢、種質混雜、池塘養殖成活率低、越冬死亡率高”等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國家攻關和“973”等50多項課題資助下,開展了生長快、品質優、抗逆強等鯉系列品種培育研究,歷經28年,在種質創制、品種培育、育種技術創新、良種良法配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出三大系列6個品種和1個品系,推動了鯉產業的快速發展,該研究2015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創立了具有“閾值”等新概念的鯉分子育種理論,建立了基于親本遺傳距離的分子育種技術,并開發出與之配套的實用性強的選種軟件,實現了鯉育種技術的更新換代。
2、育成快速生長德國鏡鯉選育系、松浦鏡鯉、松浦紅鏡鯉3個鏡鯉系列品種;育成配合力強、耐低氧、抗寒的新品種“荷包紅鯉抗寒品系”和適合寒冷地區養殖的新品種“松荷鯉”;育成優質黃河鯉系列品種2個,即豫選黃河鯉和福瑞鯉。
3、建立了避免種質衰退的保種技術,制定了種質標準和擴繁養殖操作規范,構建了推廣應用體系,實現了新品種在全國范圍的高效養殖。
4、選育的6個品種較選育前生長速度快10~91%,養殖和越冬成活率90%以上,在主產區的覆蓋率80%以上;在黑龍江、遼寧、河南等25個省養殖,年推廣361萬畝。2012-2015年新增銷售額149.49億元,新增銷售額30.54億元,新增利潤4.14億元。年出口2100噸,創匯966萬美元,累計出口3萬多噸,創匯1.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