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針對我國鮭鱒養殖產業種質資源長期受制于國外企業,沒有自主產權養殖種,以及哲羅魚自然資源極度瀕危的問題,運用生態學、生理學、飼料營養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方法,成功開發出我國第一個土著鮭科魚類優良養殖種——哲羅魚,建立了集規模化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和人工飼料配制等技術為一體的哲羅魚規模化繁育技術、商品魚增養殖技術體系,為我國瀕危珍稀魚類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模式;首次查清了黑龍江流域哲羅魚的種群生態學、遺傳學特性,提出了保護哲羅魚自然資源的技術方案。通過先進的轉錄組學和基因組學方法,規模化開發了哲羅魚的遺傳資源,建立了采用分子標記進行資源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技術體系,建立了多個養殖集中示范區,并組成了“研發單位——繁育基地——示范應用——養殖戶”的哲羅魚新養殖種的推廣體系,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連續九年在呼瑪河、鏡泊湖、五大連池、大豐河、布倫托海、塘巴湖、托洪臺水庫、635水庫等哲羅魚的原棲息地進行增殖放流工作,為哲羅魚的野生資源補充和生態環境的修復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成果填補我國土著鮭鱒魚養殖種的空白,提升了我國鮭鱒魚養殖產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地位,改善了我國淡水魚養殖產業結構,該項研究2008年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