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新品種主要針對我國一些與江河不聯通,且水體中原生魚類資源已枯竭的封閉性水庫、湖泊中增殖的鯉這種底層魚類,逃網能力強,投放后回捕率低,單產量低的問題。培育出一個起捕率高的鯉魚新品種。在鯉池塘養殖生產過程中,特別是高溫或低溫季節,在不排或少排水的情況下,捕獲大量鯉商品,達到減少勞動強度和節約能耗的目的。
新品種-易捕鯉的親本來源為大頭鯉、黑龍江鯉和散鱗鏡鯉。其培育過程為首先進行大頭鯉、黑龍江鯉和散鱗鏡鯉復合雜交,用大頭鯉(♀)和散鱗鏡鯉(♂)的雜交后代(♀)和黑龍江鯉(♀)和散鱗鏡鯉(♂)的雜交后代(♂)雜交,后代(♀)與再與大頭鯉(♂)回交獲得的子一代。然后以高起捕為選育目標,進行性狀穩定選育至3代。從第4代開始,結合現代生物技術手段控制近交系數,再強化培育3代,最終育成具有易起捕特性的鯉魚新品種。2014年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登記號為GS-01-002-2014。
易捕鯉的高起捕特性使其適合在全國各地的人工可控的大水面進行增、養殖。在黑龍江哈爾濱、綏化和遼寧阜新、遼陽等地大水面示范養殖,總面積達30余萬畝,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決了我國大水面鯉魚不易捕撈的問題,提升了大水面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