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水產研究所 劉雄
我國是淡水魚類養殖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在久遠的魚類養殖歷史中,人們幾乎只注意到溫水性魚類,而冷水性魚類及其養殖,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才以虹鱒為先導開始載入史冊。
我國的虹鱒是1959年由朝鮮金日成主席贈送周恩來總理的5萬粒發眼卵和6000尾當年魚種而揭開養殖序幕的。
當時,水產部責成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進行試養。同年,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在黑龍江省海林縣橫道河子鎮建立了第一個虹鱒魚試驗站。1963年,育成第一代成熟親魚,并首次獲得了人工繁殖成功。1965年橫道河子試驗站在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蓮花大隊附近新開辟了一個試驗點。經過近十年時間試驗,已初步掌握了虹鱒的基本養殖技術。1968年春達到了生產發眼卵200萬粒的規模,除提供9000公斤商品魚外,還多次向北京及黃河流域等地提供卵苗。1964年平壤市長又贈送北京市長虹鱒親魚24尾和當年魚種200尾,在北京市水產研究所實行提水試養,同時山西太原和遼寧營口也開始試養。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各地虹鱒養殖先后下馬,試驗全部中斷。1968年橫道河子試驗站撤銷,蓮花大隊附近的試養點交給大隊看管,僅兩年時間在塘魚數量明顯減少。1970年省水產局決定收回,交由寧安縣東京城水產試驗站代管,這期間實為保種飼養,虹鱒養殖試驗停滯了近10年。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上劃隸屬原國家水產總局,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領導,開始重視和加強對虹鱒等冷水性魚類的研究工作,國家增加了對虹鱒科研項目的立項和科研經費的投人。黑龍江所增加時虹鱒科技力量的投放,派科技人員到蓮花大隊附近的試養點蹲點,在對患有營養性疾病所剩不多的親魚和魚種精心飼養.改善健康狀況的同時,很快著手接收蓮花大隊附近的試養點。最初抓虹鱒繁殖,增加苗種數量,擴大養殖群體,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人工繁殖,并向各地運送發眼里卵,逐漸恢復虹鱒試養試驗。在國家對虹鱒科研的重視下,黑龍江所將原渤海鎮蓮花大隊附近(2棟草房房、2個土池、1個小孵化室、沒有電、沒有車道)的試養點,逐步擴建成我國第一個綜合性的冷水魚試驗站。1987年以后黑龍江所組建了冷水魚養殖研究室、顆粒飼料試驗加工廠和能鱒魚開發培訓中心。中國水產學會在黑龍江所掛牌成立了鮭魚類研究會,并與黑龍江所共同創辦出版了《鮭鱒漁業》(水產學雜志前身)。至此,黑龍江所已經完全具備了作為我國冷水性魚類增養殖業研究基地的基本條件。
1983年中國水產學會在黑龍江省牡丹市召開虹鱒魚養殖學術討論會,1987年中國水產學會在黑龍江所召開鮭魚類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討論會。1989年維魚類研究會和黑龍江所在貴州省安順市召開第二次學術討論會。同年主持召開北京國際冷水性魚類養殖學術討論會,并出版英文般論文專集隨后,于1999年、2002年、2005年先后在哈爾濱、北京、云南麗江召開了鮭魚類學術討論會。
為引進國外先進的養鱒技術,1987年以后與國外科技交流日趨頻繁。國家農業部及有關省市先后5次組團赴朝鮮、法國、日本考察養鱒技術,并向海外派出留學人員。多次邀請日本東京水產大學、北海道孵化場、長野縣水產試驗場以及日本全國虹鱒魚振興協會的教授、專家和養鱒企業家來華講學并進行學術、技術交流,增進與國外養鱒業的友好往來。
為了加速養鱒技術的普及,1981年原國家水產總局淡水局在北京市水產研究所舉辦虹鱒魚養殖培訓班,1984年中國水產學會委托黑龍江所在渤海冷水魚試驗站舉辦全國虹鱒魚養殖技術培訓班。此后,黑龍江所又在吉林長白、山西汾陽、甘肅臨夏等地及一些省市,相繼以短期培訓的形式培養了一批養鱒技術人員。1985年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在渤海冷水魚試驗站攝制了《虹鱒的養殖》科教片。在黑龍江所編印了虹鱒養殖技術講義的基礎上,農業出版社出版了《虹鱒養殖技術》一書。1984-198年在黑龍江所舉辦兩次全國虹鱒養殖技術及育種新技術科學講座,分別由日本東京水產大學野村稔和隆島史夫教授主講。
1984年后,黑龍江所虹鱒食用魚池塘和網箱高產試驗以及虹鱒稚魚高密度飼育技術及應用獲得成功后,極大地推動了各地的養鱒積極性。1987年虹鱒養殖被列人國家科委星火計劃,開始在黑龍江省實施,由國家和地方投資建成寧安縣鉆心湖虹鱒魚場,吉林、山東、山西、湖北、甘肅等省也將虹鱒發展列人星火計劃,此后,虹鱒苗種繁育和流水養殖高產技術的科技成果通過星火計劃的實施,開始在各地推廣應用。
1988年后,在群眾性養鱒基礎上,由黑龍江所起草了水產種質虹鱒(SC1036-2000)行業標準。農業漁業標準SCT1030.1-19991030.7-1999虹鱒養殖技術規范親魚、親魚培育技術、人工繁殖技術、魚苗魚種培育技術、池塘飼養食用魚技術、網箱飼養食用魚技術、配合顆粒飼料,由黑龍江所起草。無公害食品虹鱒養殖技術規范NY/T5161-2002由山西省水產研究所起草,黑龍江所審定。由黑龍江所撰寫的虹鱒和虹鱒養殖兩個條目,被編人1994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產卷》。
最初20余年,各地清一色養殖朝鮮品系虹鮮,長期的近親繁殖,導致了子代遺傳質量的下降,生長減緩,成熟親魚個體變小等,通過多次引進國外虹鱒新品系,徹底杜絕了退化狀況。1983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漁業學院贈送青島海洋大學道納爾遜氏優質虹鱒(DonaldsonssuperrainbowTrout)發眼卵2萬粒,在山東省臨朐縣老龍灣試養,顯示出生長迅速、懷卵量多的特點,1985年向黑龍江、山西等省供應子一代發眼卵。1987年黑龍江所又引進道氏虹鱒發眼卵10萬粒,此后,黑龍江、北京、云南、遼寧等地又多次從美國、日本、北歐引進虹鱒發眼卵。目前,國內養殖的虹鱒有美國品系、日本品系、北歐品系及其雜交種,還有道(道納爾遜)氏虹鱒、卡氏虹鱒、鋼頭鱒、北歐三文鱒、金鱒(黃虹鱒)。
長期以來養鱒飼料直是限制我國養鱒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虹鱒的開口飼料最初使用牲畜肝臟和蛋黃,后改成生魚肉制成的糊狀餌料,都因營養素不全、質量不穩定、易敗壞水質、傳播病菌等問題,嚴重限制了苗種的發展。1984年開始廣泛使用由多種原料和復合維生素制成的軟碎粒和硬碎粒系列配合飼料,使虹鱒上浮稚魚和稚魚的成活成長,從營養學角度得到了保證。1987年后,由于六五虹鱒飼料科研項目的進展,又由于黑龍江所建成我國第一座鮭鱒魚顆粒餌料試驗加工廠,并研制出第一代虹鱒全價硬顆粒飼料,使養鱒飼料由鮮濕到干顆粒出現新的實破,開創了我國養鱒飼料工業化、商品化的新篇章。過去長期阻礙和困擾我國養鱒業的營養性疾病,其癥結在于魚粉的質量和原料的霉變以及復合維生素的添加不足,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因各地養鱒配合飼料質量的改善和提升,已基本上杜絕了營養性疾病的發生。
隨著虹鱒科研的進展,虹鱒人工繁殖和飼育技術不斷得到改進。研究了不同質量卵子的受精和孵化效果、親魚飼料與卵子質量的關系后,黑龍江所提出了為獲得優質卵,虹鱒親魚何料與營養標準以及更新孵化器、提高化苗率的研究報告。上世紀70年代以前,國內普通采用阿特金氏(Alkins)臥式木制孵化器,其造價高、占地大,用水量多、管理不便、效率低下,限制了虹鱒苗種生產水平的提高。1982年開始,黑龍江所從法國引進福式孵化器孵化虹鱒魚卵和玻璃鋼制平列糟飼育虹鱒仔魚,使孵化和飼育效果大為改觀。
基于虹鱒魚關卵子發育溫度要求較低,孵化時間較長,從而給人工移植以方便條件。最初20年,發眼卵運輸沿用傳統方法,使用木制運卵箱,內置17個阿特金氏孵化盤,周邊塞潮濕水草,每箱盛卵5萬粒,啟運前淋水一次,途中每2小時淋水一次。1984年開始,黑龍江所采用并廣泛推廣發泡苯乙烯制的保溫防震運輸箱,箱內裝卵袋(卵裝在透氣好的濕布袋中)為聚乙烯冰袋,四周上下鋪潮濕海綿。箱子規格各異,50x33x43厘米的運卵箱,每箱盛卵15-20萬粒,可安全運輸72小時以上,途中無需處理。
我國虹鱒自然繁殖期,華北地區12月至1月,東北地區1月至3月。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黑龍江所調節光照周期控制虹鱒產卵期研究獲得成功后,開始在遼寧省本溪市虹鱒良種場、甘肅省水產研究所試驗場以及吳廣清家庭養鱒場等處應用,使虹鱒產卵期提前6-8周。提前供卵有利于當年育成大規格魚種,深受養殖戶歡迎。近年,北京順通虹鱒魚養殖中心應用該技術,通過縮短或延長光照周期,使虹鱒提前或延后產卵,進而使虹鱒周年供卵成為可能。
體外寄生性疾病是小于3克虹鱒稚魚的常見病多發病,常造成危害和損失。最初起撲后集中于容器內藥浴,但衰弱的病魚常造成死亡,遺漏病魚和魚池病原體未能得到清毒。后逐步改為原池流水或半流水藥浴,獲得了成功。90年代初開始廣泛采用定期預防藥浴和定期抗生素拌餌,使稚魚寄生性病和細菌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在苗種養殖中,定期對規格不同的苗種進行選別與分養,年生長率可提高15%。黑龍江所渤海冷水魚試驗站由于重視苗種篩選和養殖管理,使60%的食用魚縮短了一年的養成期。
虹鱒雄魚比雌魚早一年性成熟,性成熟后生長速度減緩。90年代黑龍江所虹鱒全雌技術的研究獲得了成功,并在北京等地推廣應用。性別控制技術可實現在性成熟前上市,也有利于養成大個體食用魚,可為養殖戶帶來更好的效益。
對虹鱒實行密集式養殖,可節省人力,便于管理,提高設施和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養殖成本。隨著養鱒飼料和養鱒技術的進步,1983-1988年各地先后進行了生產性密集式養鮮試驗,通過放養高密度、優質配合飼料,檢測排水口水質,使用黑龍江所研制的槳葉式增氧機等進行以溶氧與氨氮為中心的池水水環境管理與控制,以及病害防治與適時篩選等技術管理措施,使這種在有限水體中養殖大量鮮魚的技術在各地初試成功,當時達到的每平方米單產分別為黑龍江渤海67.45公斤、甘肅馬曲49公斤、北京密云46.49公斤、河北來源39.17公斤、山東博山32.86公斤、甘肅寧夏23.04公斤。
密養技術普及的一個例子,是山東省臨胸縣的一個家庭養鮮場,二十余年來在12-16.SC下,用29升/秒水量,在6個共666平方米魚池中,每年生產出虹鱒食用魚40噸,合每平方米產魚60公斤。
虹鮮養殖的技術進步,在養殖設施和技術基礎上為我國開展其它鮭科魚類的養殖創造了必要的條件,1986年黑龍江所從日本引進金鮮,先后在北京順通虹鱒魚養殖中心和黑龍江所渤海冷水魚站繁殖成功,并向全國推廣,隨后又引進美國金鱒繼續推廣。由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選育的金鮮,通過全國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7年由農業部確定為適宜推廣的養殖新品種,已向新疆、陜西、四川、廣西等多省推廣。1996年黑龍江所從日本引進山女鱒和白點鮭,三年后開始向全國推廣,隨后又從國外引進銀鮭、大西洋鮭、大鱗鮭、駝背鮭等,北京順通虹鱒魚養殖中心引進紅點鮭、河鮮、褐鱒等,引進品種都正在試養繁殖和積極推廣中。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虹鮮養殖場,在吉林所、黑龍江所的指導下,花羔紅點鮭的馴化和規?;a獲得了成功。該魚卵的孵化溫度和生活溫度低于虹鱒,推廣面狹于虹樣。黑龍江所在哲羅、細鱗等土著名貴魚類的馴化和苗種規?;庇先〉昧酥卮笸黄疲雅嘤稣芰_魚苗60萬尾,細鱗魚苗15萬尾,為我國土著鮭科魚類的開發利用,奠定了良好的苗種和技術基礎。
在養鱒研究上,除養殖技術研究外,還開展了繁殖生理、病毒性和細菌性病、飼料與營養生理、生物技術育種研究。除黑龍江所外,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大連水產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山西大學、河北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寧波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北京市水產研究所、山西省水產研究所、甘肅省水產研究所、本溪市水產研究所、河北保定地區水產研究所等院所也開展了有關養鱒業或鮭鱒魚類生物學基礎研究,對養鱒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