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從事魚類種質鑒定、抗逆分子遺傳機理和抗逆新品種培育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及其它項目2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50余篇,參編國家標準1項、授權發明及實用型新專利3項,獲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和三等獎各1次、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2009至2013年間,分別赴美國、日本及臺灣頂級學府進修訪問。 主要學術成就包括以下4個方面:(1)采用分子標記技術開展了中華絨螯蟹、三塊魚、瓦氏雅羅魚不同地理群體及大黃魚不同選育品系的遺傳多樣性及種質鑒定研究;(2)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從轉錄組、基因組及代謝組水平開展了黑龍江鯉魚耐低溫和瓦氏雅羅魚耐高堿的適應性進化機制研究,發現低溫條件下新基因的誘導表達是黑龍江鯉長期耐低溫的關鍵機制,進化出特殊的排氨氮和排堿機制是瓦氏雅羅魚耐高堿的關鍵機制;(3)采用先進的分子生理學方法,從組織生理、基因/蛋白表達及定位等方面揭示了瓦氏雅羅魚參與高堿適應的排氨及排堿生物學過程的分子生理機制。(4)收集了三塊魚、瓦氏雅羅魚、鯽魚、高體雅羅魚、貝加爾雅羅魚等耐鹽堿土著品種5個,完成了這些優良種質的池塘馴化、親魚培育、全人工繁殖、苗種培育等生產要素,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培育了兩個生長快、耐鹽堿、耐低溫的雜交新品種,為我國三北地區鹽堿水域的開發利用提供了良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