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概況:
黑龍江省地處我國東北高寒地區,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低洼閉流地帶,耕地鹽堿化面積為567000hm2。一些地區長期以來干旱年份較多,年蒸發量遠遠大于年降水量,鹽堿逐漸沉積于地表,鹽堿土以蘇打型為主。而大面積鹽堿化土壤極易形成鹽堿密度極高的浮塵,對周邊水域形成了嚴重的鹽堿污染,水體鹽度、堿度和pH大幅度提高,有些湖泊pH高達9.5,已不適于淡水魚類生存,這種低滲透性高鹽堿含量的自然地理背景已成為該地區傳統農業的致命性限制因子。盡管在部分鹽堿度較低的水域或靠近淡水水源處開展淡水魚類養殖是可行的,但鹽堿水域蘊藏的巨大動物蛋白生產力遠沒得到充分的挖掘。主要是長期以來人們對利用鹽堿水質發展水產養殖業的認識不足,相關的技術貯備不夠,導致不同鹽堿水質類型增養殖品種、養殖模式(技術)、魚類對鹽堿水域環境的適應性調節機理及水質改良技術等相關研究嚴重滯后,大部分鹽堿水域仍處于長期荒棄狀態。
根據國家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和漁業產業發展需求,針對黑龍江省部分地區水域堿度大、宜漁鹽堿水質類型多變的特點,結合我們在耐鹽堿魚類資源發掘、人工繁殖及耐堿分子遺傳基礎等方面的工作積累,課題組擬對不同鹽堿水質類型開展耐鹽堿魚類篩選培育及增養殖示范研究,培育適于不同水質條件養殖且生產性狀優異的種質。在促進黑龍江省鹽堿水(地)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同時,拓展漁業經濟發展空間。
研究方法:
將雅羅魚進行單一配對雜交獲得雜交F1,F1自交制備F2家系若干個,并通過室內堿脅迫試驗,開展耐堿QTL分析,同時對成活個體進行強化培育,篩選耐堿、生長性狀優異的優良家系。
研究進展:
目前課題組已經進行了不同雜交組合實驗,分別獲得2齡和3齡雜交種,進行相關性狀測量和分析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