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不同水系分布的雅羅魚至少有6個種或亞種,其中海水型1個,鹽堿型1個,其它為淡水型。從雅羅魚的分布水域來看,該物種對環境具有極強的耐受力和適應力,利用分子標記對這些種群進行遺傳組成和結構分析,有助于闡明它們的親緣關系及可能的進化歷程,這對深入挖掘魚類耐鹽堿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由于海水型雅羅魚在表觀形態特征上已經與淡水型和鹽堿型雅羅魚有了明顯的分化,而淡水型和鹽堿型形態特征差異不明顯,不易區分。因此,前期我們利用了18對微衛星引物對這兩個類型的雅羅魚野生群體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這兩個類群已存在顯著的遺傳分化,個體親緣關系UPGMA聚類圖顯示,鹽堿型所有個體聚為一簇,淡水型所有個體聚為另一簇。此外,我們自制了雅羅魚的微衛星標記,并進行了線粒體序列Cytb和D-loop的測定工作,得到了與微衛星相似的系統進化結果。
分析表明,由于長期地理隔離和生存環境的選擇,生長在新疆的高體雅羅魚(圓腹雅羅魚)、貝加爾雅羅魚和準格爾雅羅魚(新疆雅羅魚)與生長在東北地區的幾種雅羅魚產生了較大的遺傳距離,瓦氏雅羅魚的不同地理種群(松花江種群,烏蘇里江種群,達里湖種群)在DNA水平上產生了一定的差異,遺傳基礎發生改變,這也為后續耐堿候選基因篩選和遺傳育種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材料和理論基礎。

W:烏蘇里江群體;D:達里湖群體(基于微衛星序列的聚類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