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魚培育
(一)后備親魚的選留
親魚是苗種生產無可替代的物質基礎,苗種質量與親魚培育有直接關系,而后備親魚的選留是親魚培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后備親魚選留的基本原則:一是遺傳背景清楚,保證品種純正;二是逐級選留,具體做法是,從一齡開始至成熟期,根據養殖生產對親魚優良性狀的要求,分3-4次對后備親魚群體進行選留,逐步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個體。最后作為親魚保留的比例約為每批魚初始總數的10%左右。
(二)魚池培育條件
鱘魚系大型河道魚類,寬松的培育條件能為親魚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特別是親魚培育的后1-2年,池塘形狀、魚池規格、底質條件、水流量、水質、水溫、噪音等,都會對親魚的最終成熟產生影響。因此,不論是池塘還是網箱養殖,培育后期盡可能將親魚移入專門的培育池中。池塘最好是近似圓形或橢圓形,規格不小于100平方米,有條件的可以設置砂底,保證水量充足、水質清新。如果只有網箱條件,培育親魚的網箱須有足夠大的規格和深度,水交換要好。建議網箱規格在36平方米以上,水深不低于6米。
(三)培育管理
1.培育環境
后備親魚的前期培育環境與商品魚養殖沒有大的區別,而產前1-2年的培育環境對親魚的發育成熟至關重要,除保證充足的溶氧和穩定的水流外,應該增加一些特別的措施:一是進行雌雄鑒別,分池飼養;二是密度控制,減少高密度脅迫對親魚性腺發育的影響,盡可能保證親魚有寬松生長環境。單位面積的放養重量可控制在商品魚放養量的30%-50%。
2. 營養與飼料
鱘親魚飼料的組成與商品魚有所不同,相對蛋白高、脂肪低。目前國內已有飼料企業開始生產親魚專用飼料,可以采用符合親魚營養需求的專用商品飼料培育親魚。在沒有合格專用飼料的情況下,也可自行配制親魚飼料,在商品魚飼料中加入適量(30%左右)的冰鮮雜魚或蝦,在產前1-2年內的主要生長季節投喂。
3.培育溫度調控
鱘魚性腺的生理成熟與水溫的周期變化有很密切的關系,需要一定的低溫刺激。一般情況下,在持續超過15℃的水溫中培育,親魚性腺可以生長,但達不到成熟,不能正常排卵,特別是施氏鱘等一些對溫度要求較嚴格的種類,性腺的生理成熟要求有產前不少于2個月的低溫(4℃左右)刺激。因此,水溫調控問題,在培育池塘地理條件選擇和設施配備上都應加以考慮。
4.產后培育
鱘魚屬大型、高壽、一生多次產卵的魚類,繁殖周期的長短依種類不同而異。其中養殖的施氏鱘多為每2年生產一次,西伯利亞鱘和小體鱘多為每年生產一次。產前的親魚有相當一段時間不攝食,加之人工催產和繁殖操作,產后親魚消耗大、體質弱,需要加強營養恢復體質,及時投喂全價飼料有助于親魚性腺的再次發育。
二、人工催產與授精
(一)繁殖時間的確定
1.自然狀態下,大多數種類的鱘親魚是在經過越冬后、水溫回升至13℃左右時開始產卵,黑龍江的施氏鱘和達氏鰉的繁殖在每年春季的5~6月份,引進的俄羅斯鱘、西伯利亞鱘、小體鱘、匙吻鱘等也都屬于春季產卵的類型(長江的中華鱘例外,屬秋季產卵類型),產卵時間均與水溫的周期變化密切相關。
2.目前,我國從南到北都有鱘魚養殖,繁殖時間差異較大,南部地區溫度回升較早,養殖的鱘魚可在3月份產卵,北方地區溫度回升較遲,產卵在5-6月份。養殖鱘魚的繁殖生產需要根據各地水溫回升的具體情況而定,在溫度達到13℃時即可著手開始人工繁殖工作。
3.根據上述規律,有條件的繁殖場可以通過人工調節溫度變化周期,提前或延遲鱘魚的產卵時間。如果需要提前繁殖,可以提早升溫;需要延遲產卵,可以推遲提溫時間。
(二)成熟度鑒別
非生殖期的雌雄魚無明顯差異,生殖期的雌雄魚體征有所不同,但沒有婚姻色或追星之類的副性特征。所不同的是,成熟欲產雄魚體瘦、吻尖、脊板尖、體表粘液多、腹壁薄、腹部大且柔軟富有彈性。野生的成熟雄親魚較易鑒別,可將魚體背尾部彎曲成“弓”狀,用手輕壓生殖孔有少許精液流出。人工養殖的雄親魚通常不易鑒別,只檢察雌魚即可,因雌雄成熟基本是同步的。雌魚除具備上述表性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檢查卵細胞的發育狀況。用特制的挖卵器從生殖孔探入卵巢后中部,取少許卵粒,檢查卵粒色澤、形狀、極化程度等。
(三)催情用藥種類及劑量
1.用藥種類:施氏鱘人工催產所使用的藥物主要有鯉科魚或鱘魚腦垂體及促黃體素生成激素(LRH-A)。
2.催產藥物的注射部位及次數:鱘魚的催產都可以采用肌肉注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個體較大的親魚用藥量也大,最好采用多點注射的方法,以防藥物流失或對魚體局部產生不良影響。
在自然產卵場捕獲的野生雄性親鱘,性腺成熟較好,通常不需要注射,輕輕壓腹部就有精液流出。如果對雄魚擠壓腹部也無精液流出,則需進行一次注射。野生雌魚的注射次數主要視其性腺發育的成熟程度而定,一般成熟度好,性腺已處于Ⅳ期末的,采用一次注射即可。若性腺成熟較差或成熟不夠完善,則需采用二次或三次注射。
池塘或網箱培育的鱘親魚,不論雌雄都需要人工催產,雄魚通常只需注射一次,雌魚需根據性腺發育情況而定,通常需要注射兩次。
3.用藥劑量:無論用何種藥物進行催產,均需依據親魚發育狀況來確定注射藥物的劑量和催產方法。使用鱘魚腦垂體,雌鱘的注射劑量以每10kg體重為單位進行劑量的計算,雄鱘如需注射,其劑量一般為雌鱘注射劑量的1/15~1/10;選用LRH-A做催產劑,雌魚總劑量為每千克體重注射3~9微克(視親魚成熟情況定總量),第一次注射10%~20%,10~12小時后第二次注射其余藥量;雄魚注射用量為雌魚的一半,一次性完成。
(四)效應時間
以人工養殖的施氏鱘、西伯利亞鱘為例:雄親魚在注射后6~8小時即可采集精液;雌親魚多在第二次注射后的8~20小時排卵。經驗表明,成熟度好的親魚催產效應時間短,成熟度差的親魚催產效應時間要長;催產溫度高效應時間短,溫度低效應時間長。有資料表明:同一批親魚,當平均水溫16.5℃時,效應時間為18小時;平均水溫19℃時,效應時間為11小時。因此,第二次注射后應定時觀察親魚的活動及排卵情況,及時取卵。
(五)精液的采集和儲備
將達到效應期的雄魚固定的鋪有濕毛巾的平臺上,揩干生殖孔周圍表皮的水,用預先準備好、下接塑料采精袋的塑料軟管,輕輕插入生殖孔,輔助輕壓腹部,精液會通過軟管自動流入采精袋。采到的精液少量充氧,單獨封好,放在1~4℃冰箱內保存。采精后的親魚放回暫養池,每隔2小時左右可以重復采精,通常一尾雄魚可重復采精5~7次。由于鱘雄魚的精液成熟后在體內較難保留,易因受驚嚇或劇烈游動而排出流失,每次從暫養池中取出親魚的操作要輕、快,同時應用布塞住生殖孔,并及時收集精液。
(六)成熟卵子的獲得
根據鱘親魚的生存條件和成熟度狀況,用于人工繁殖的成熟卵采集,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即殺魚取卵法、擠壓法和活體手術取卵法。
1.殺魚取卵法:取卵前,先切斷雌魚的鰓動脈或尾動脈放血,然后剖開腹腔取卵。這種方法雖可取出全部成熟卵,親魚也同時被斷送了,目前,在養殖鱘魚的人工繁殖中已完全摒棄了這種方法。
2.擠壓法:與常規養殖魚類人工繁殖操作基本相同,由于鱘魚輸卵管很長,其喇叭口開于腹腔中部,人工擠壓操作的方向有所不同。雌魚達到成熟排卵后,用手先從雌魚腹后部向前推壓,再由前向后推壓,目的是將體腔后部的游離卵粒盡可能地擠入喇叭口,再經輸卵管產出。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操作要每隔1小時左右進行一次,有時需重復3~4次才能完成。盡管如此,也很難把所有成熟卵擠出,總會有相當一部分擠不出來。采用擠壓法,每次操作都需把親魚重新從水中撈出再放回去,比較麻煩,而且隨著擠卵次數的增加和時間的延長,卵的受精率會越來越低。但此法能有效地保留親魚,適用于較小型或成熟度很高的親魚。
3.活體手術取卵:達到效應時間,雌魚生殖孔會有卵排出。此時先將親魚麻醉,腹面向上放在鋪有濕毛巾的操作臺上。在腹中線生殖孔上方約10厘米位置,切開一個2~3厘米的小口,此時成熟卵會從切口處流出,需用容器接取。大多數情況下,輔助人工擠壓可將成熟卵一次性取出。如遇卵巢隨卵一起堵在切口,阻礙卵子流出,可用經消毒的手術刀柄等工具,將出來的卵巢推回去再擠。擠卵完成后,用醫用縫合針和尼龍線縫合切口,消毒處理后,將親魚放入恢復池中。鱘魚活體取卵手術技術已相當成熟,操作得當,成功率可達到100%。
(七)成熟卵子的人工授精
鱘魚成熟卵的人工授精主要采用干導法,即先將卵置于盆中,每盆約4~7萬粒卵。加入1~2ml精液,攪動精卵,使其充分混合。加入與孵化溫度相同的清水,繼續攪拌約5分鐘之后,倒掉上面的體腔液和多余的精液,再漂洗2~3次,授精工作即已完成。鱘魚的精子大,而且激活后的壽命較長,因此也可以采用先加水激活精子,立即倒入盛卵盆中的授精方法,這種方法更能有效提高受精率。
三、受精卵的孵化
(一)受精卵的脫粘處理
1. 泥漿脫粘法
泥漿是人們最早在魚類受精卵脫粘上使用的脫粘材料,來源廣泛,使用方便。采集干燥的河邊淤泥,沖洗并濾去所有的碎石。在沉淀并棄去上清液的過程中,得到約5~20un的顆粒河泥。然后將河泥曬干或烘干,集存于塑料袋內備用。在0.5L的泥懸濁液和4L水中,加1kg受精卵,攪動40~60分鐘,即可脫去卵的粘性。
2.化學藥物脫粘法
鱘魚卵脫粘的主要化學藥物有:尿素、Na2SO3、NaCl、柔酸等。
脫粘方法:采集的受精卵盛于盤中,迅速用清水沖洗2次,用0.1%的柔酸處理1分鐘,再用0.4%的尿素和0.3% NaCl,或1.5% Na2SO3處理5~10分鐘。然后減少一部分柔酸,使其和淡水的比例為1∶1,重復部洗三次,每次沖洗三分鐘,最后用清水沖洗3次,放入孵化器中孵化。
3.滑石粉脫粘法
脫粘劑為20%的滑石粉懸濁液。脫粘時,在盒中注入清潔的孵化水,加入提前泡好的滑石粉液,慢慢攪動魚卵,如果有卵粘連現象,用手撥開。每十分鐘換一次洗液,棄去舊的溶液,加入清水和滑石粉。重復這項操作至卵完全不粘手為止,并沖洗至水清為止,脫粘時間一般為30~50分鐘。
4.脫粘操作方法的選擇
(1)手工脫粘法
即在脫粘過程中用手在脫粘容器中攪動卵,使之與脫粘劑不斷充分接觸,不發生粘連。直至卵不粘手為止。為不使溫度變化過大,應將脫粘容器放在孵化水中。攪動時動作必須輕而緩以卵能翻動與脫粘劑充分接觸為度。
(2)機械脫粘法
在機械脫粘法中,實際效果較好的是充氣脫粘。充氣脫粘的主要設備有氣泵和錐形瓶。氣泵的出氣口通過管路與錐形瓶的下口相連,脫粘時將受精卵和脫粘劑放入錐形瓶中,充氣使瓶中的卵不斷翻動。充氣量的調整,以卵和脫粘劑不在瓶底停留為度。脫粘達到要求的時間后。拔出充氣管,放出魚卵,沖洗后轉入孵化器。這種方法省力,傷卵機會少。
(二)受精卵孵化
1.常用孵化器的種類
(1)尤先科孵化器--亦稱淋水式孵化器,是目前國內鱘魚孵化采用最多的一種孵化器。這種孵化器的孵化效果較好,但魚苗的收集必須人工從盛卵槽內撈出,收苗工作量很大。
(2)鱘魚Ⅰ號孵化器---這種孵化器是目前俄羅斯最先進也是最普及的孵化器。這種孵化器的用水量每小時不到2m3,而每臺的孵化能力可達32kg受精卵。孵出的魚苗自動進入收集器內,可有效地節省用水和管理的勞動強度。
(3)瓶式孵化器---瓶式孵化器與前述脫粘器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孵化器供的是水而不是氣,瓶口處設有魚苗收集導槽。這種孵化器的用水量較大,其最大的優點是在孵化期間不用消毒,壞卵因比重小而隨時流出。
(4)網箱孵化---有時規模較小的孵化或實驗性孵化,在野外無法使用孵化器,可以采用篩娟制成的網箱放在微流水處孵化。這種方法無論從管理條件還是孵化效果上,都遠不如前面提到的孵化器。
2.孵化管理
(1)水溫與孵化效果的關系:在氧氣含量不低于其發育的正常標準時,鱘科魚類在不同溫度下胚胎發育有很大差別。在一定范圍內隨溫度的升高而發育加快。
對不同水溫下孵化胚胎的出膜率統計表明,孵化水溫13~15℃時,出膜率為25%左右,17~19℃時為65%,20~22℃時為30%左右。
(2)孵化水量的控制:水量控制的原則是保證孵化用水中足夠的氧氣,及時排出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廢物,同時還要兼顧撥卵器的定時動作。每種孵化器的供水量各不相同,應根據具體情況掌握。如:鱘魚Ⅰ號孵化器每臺每小時應保證在2m3左右,尤先科孵化器每臺每小時3m3左右,瓶式孵化器則必須保證魚卵能正常翻動,沒有不動的卵。孵化的前期,魚的呼吸量小,隨著胚胎發育的進行,呼吸量不斷加大,到出膜前最大。因此水量的調整也可從小到大,到出膜前達到應有的供水量。
(3)水霉控制:在孵化過程中,水霉是影響鱘魚孵化率的主要病害。水霉可以把活卵纏裹住,如不及時處理,被纏裹住的活卵與死卵形成塊后,會造成局部缺氧,活卵會因缺氧而死亡。使用瓶式孵化器不存在這個問題,由于死卵相對活卵的比重小,在孵化過程中通過調節水流,可以把死卵從孵化器中排出。使用其它幾種孵化器孵化鱘魚卵,對水霉的控制是孵化成敗的關鍵,一般的控制方法主要二種,一種是食鹽與小蘇打合劑(1:1),使孵化用水成8mg/l濃度;第二種是亞甲基藍,使孵化用水成2-3mg/l濃度。二種方法每天消毒一次,每次10-20分鐘。
(4)魚苗收集與計數:魚苗收集方法與使用的孵化器種類緊緊相關。目前國內使用較多的孵化器是尤先科孵化器,孵化出的魚苗必須人工從盛卵槽內撈出,收苗工作量很大。比較先進的孵化器是瓶式和鱘魚一號孵化器,這兩種孵化方式都有魚苗導流槽,在導流槽的終端有一個小網箱用來收集魚苗。收集魚苗的時間根據網箱中魚苗的密度大小,一般出苗高峰時半個小時就要收集一次。
魚苗計數方法主要有二種:逐尾計數法與打樣法。逐尾計數法是指將孵出的魚苗一尾一尾地記錄下來。打樣法是將孵出魚苗暫時集中在一個固定的計量容器內(一般用容積較小的容器,如小酒杯等),再計數容器內的魚苗數,取2~3次樣,再以平均數作為每一容器的魚苗數量,最后計算總的打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