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部形態特征
鱘魚前粗后細,腹部較平,頭大平扁,吻長而尖,體表裸露無鱗,外披5行骨板,吻突出呈三角形、歪尾形,上葉發達而上翹,體表裸露無鱗,但披有5行帶有尖棘的菱形骨板,軀干部橫斷面呈五角形,吻突出,呈鈍三角形,口小,位于頭部腹面,即口下位,口前有4條觸須,呈一字形排列,并與口平行。口能伸縮呈管狀,口內無齒。鱘魚眼睛較小,頭表面光滑,背鰭位于體后部,接近尾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于背鰭的前方。背部灰褐色,腹部銀白。鱘魚骨骼大部分是軟骨,中軸骨骼為一條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鰭上葉。
二、
棲息習性
鱘魚對水質要求比較嚴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量較高,水溫偏低,底質為礫石的水環境中。鱘魚雖是一種大型魚類,但性情溫和,不善跳躍,生活在水體的中下層,屬于底棲的亞冷水性魚類。有“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兩種,為溯河洄游產卵魚類。鱘魚對外界影響的反應遲鈍。養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動外,很少做劇烈活動,消耗在運動中的能量很少,因此,飼養過程中的飼料系數相對較低。
三、
溫度適應性
除中華鱘外,大部分鱘魚品種為亞冷水性環境生存,鱘魚能承受水溫為0-30℃,不同種類略有不同。適宜生長溫度為18-25℃,最適生長溫度20-23℃,低于7℃或高于26℃時,食欲減退,生長減慢,超過30℃攝食停止,逐漸衰弱而死亡。
四、
溶氧要求
鱘魚的耗氧率屬于順應型,即水環境溶氧量高時,它的耗氧率也高;隨著水中溶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隨之下降,一般水中溶氧量應保持在6-8毫克/升,以保證順利生長。
五、
水質和PH值適應范圍
鱘魚的幼魚(一般一齡以上)對水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抗病能力也很強。魚苗階段對水質要求要高得多,養殖應在高溶氧、低有機物、清新、流動的水中進行。PH一般7-9為宜。
表1 鱘魚對水質的要求(前蘇聯的養鱘水質標準)
項目
|
標準
|
項目
|
標準
|
O2
|
>6.0mg/L
|
氨態氮
|
<0.5(mg/L)
|
CO2
|
約10mg/L
|
磷酸鹽
|
0.3(mgP2O2/L)
|
PH
|
7-8
|
硫酸鹽
|
0.1(mg/L)
|
硬度
|
2-3(mg當量/L)
|
鉛
|
0.1(mg/L)
|
堿度
|
2.0(mg當量/L)
|
H2S
|
0
|
氧化度
|
5-20(mgO2/L)
|
游離氯
|
0
|
亞硝酸鹽氮
|
約0.1(mg/L)
|
總鐵
|
<1(mg/L)
|
硝酸鹽氮
|
1.0(mg/L)
|
|
|
六、
鹽度適應性
鱘魚不經先期過渡可直接放入4~5‰的含鹽水中,5~10小時可增加到6~7‰,24~48小時后即可適應9~10‰的鹽水。
七、
食性
鱘幼魚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如甲殼動物、搖蚊類和毛翅目幼蟲及水絲蚓等一些種類食高等植物的碎屑,藻類和泥沙中的有機質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用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飼養。鱘魚的食物慣性很強,拒食不熟悉的食物。如開始時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轉食配合飼料時要有一定的馴化時間。
八、
生長特性
鱘魚的生長速度比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經過1個月左右的養殖即可達到7-10厘米。條件合適的情況下,當年早春放養10-15克重的魚種,經過9-10個月即可養殖成0.75-1千克的商品魚。
九、
繁殖習性
鱘魚個體大,壽命長,性成熟晚。大多數鱘魚在天然環境中性成熟年齡為10年以上,雄魚比雌魚早3-4年成熟。施氏鱘成熟年齡一般是雌魚9-10年,雄魚7-8年。鱘魚對產卵場的要求非常嚴格,它們在自然環境下有時溯河上千公里尋找合適的產卵場,如果雌魚洄游到產卵場的道路被壩切斷,找不到適合的產卵環境,雌魚的卵泡就會退化吸收。由于人工養殖條件與天然環境差異很大,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鱘魚要達到性腺發育成熟要采用人工調控溫度、光照,水流等環境因子,配合生理誘導等技術達到性腺發育成熟。